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

ID:10476890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_第1页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_第2页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_第3页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_第4页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迪论文摘要:文章通过比较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对这些不同转移模式的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并由此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建设新农村等的关键问题。国外一些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主要对东亚地

2、区的韩国、日本、拉美地区的巴西以及台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一、韩国模式和台湾模式韩国和台湾地区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目前,它们的农业劳动力份额都已下降至20%以下..毕业,比二战初期下降了50%多。从转移模式看,韩国选择了集中型转移方式,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涌向大城市;台湾选择了分散化转移方式,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是多元的,既有向大城市流动的,也有向中小城市转移的,同时,还有被农村非农产业吸收的。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发展战略和政策上看,两者有共同之处:

3、首先,韩国和台湾资金都较为雄厚,都为经济腾飞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资金保证。在资金来源上,韩国主要靠资金输入,而台湾主要靠内部积累。据不完全统计,1962~1981年,韩国共吸收国外贷款486.5亿美元,利用外资来增加就业机会。1967~1982年,韩国平均每年新增就业37.5万人,其中,有13.5万人(占36%)的就业机会是由外资诱发的。而在此期间进入台湾的外资的份额却很小。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台湾,进入的外资占岛内所需资金的份额,1961~1965年为16.8%,1966~1970年为5%,1971~197

4、5年为-3.8%,1976~1980年为-8.3%,1980~1985年为-40.7%。这说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已由资金输入者变为资金输出者,并从根本上摆脱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的困境。其次,韩国和台湾在经济起飞初期都实行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抓住国际市场的机会,大力发展纺织品、合成板以及电子、成衣、家具、鞋类、塑胶、家电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岛内的失业率由50年代的7%,下降到70年代末的1.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

5、度,也由50年代的4%提高到60~70年代的6%。两者具体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也有不同之处,并相应导致了不同的转移结果。例如,台湾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转移的,而韩国是在农业发展不足的条件下实现转移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通过土地改革,实行农、轻、重有序发展的方针,增加农业投入,使农业稳定发展,同时,也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基础。与此相反,长期以来,韩国一直实行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始终处于落后状态。韩国主要靠大批进口粮食来支撑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此相应的

6、结果是,韩国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涌向工业发达的大城市,造成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而台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二、日本模式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走出了一

7、条有别于欧美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道路。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和人口条件,以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其次,迅速发展的工业大量吸收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1960年至1969年的10年间,日本的机械工业增长了5倍,钢铁工业增长了3.2倍,化学工业增长了2.6倍。工业的不断扩张,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致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再次,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1961年,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领域,由国家贴息向农户提供长期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农业结构。这一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60年的37.1%下降到1970年的25.6%.此后,日本政府又利用"农协"组织,引导农业生产形式向“龙头企业+基地”、“农协(市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