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ID:10474413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_第1页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_第2页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_第3页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_第4页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又一个重要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突显出来的社会发展协调问题,其核心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这种历史背景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农村纳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过程。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实现近年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建设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建设工程。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建设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的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

2、是在中国进入又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中突显出来的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其核心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框架中,集中地表现为“城乡关系”问题和“农民的社会身份确认”问题,从现实和制度建设的层面看,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后者是认识和解决前者的关键。当前社会转型从多个层面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特性和目标。因此,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是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提。  1.城市化趋势不可逆转,农民的市民化正在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人口

3、的城市化水平正在加速,1978~1995年的17年间,年均增幅不到0.7个百分点,从1995~2004年的9年间,以年均超过1.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达到41.8%,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加入WTO和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城市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带动着农村劳动力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转移到城市产业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从2004到2005年,劳动力短缺现象加剧,表现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民工荒”现象: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华北沿海地区、甚至劳务输出大省湖南和江西等地,都出现了企业招工难

4、的问题。“民工荒”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过渡的一个转折性标志。这种现象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高速增长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这种新趋势对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民工荒现象反映了两个趋势:一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在加强;二是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在加强(王德文、蔡昉、高文书,2005)[1]。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倾向仍然朝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疆界的迅速扩大也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纳入到城市中。这些现象表明,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加速,在未来二、三十年里

5、我国将经历一个继市场经济转型以后的又一个重大的经济转型,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转型。这一重大转型将不仅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使中国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而且还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进入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将扮演主要的角色(关信平,2005)[2]。在社会转型加速的历史场景下,八九亿中国小农正走向其历史的终结点。“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作为行动主体的农民,而农民的出路是无法从农村自身中寻求的,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在当前和未来的几十年里,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将会转变为城市人(

6、郑杭生,2005)[3]。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代表了当前中国社会运行的主流方向。在这种趋势中,农民的市民化正在和必然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顺应社会发展的这种主流方向,规划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种历史背景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农村纳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历史过程。  2.农民在非农化的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而失落了社会身份,重构农民的社会身份,成为实现社会合理流动,加快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关键议题  一方面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劳动力供应市场化的双重作用下,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进程中,中西部农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

7、国的城乡间、地区间频繁流动,造成了中西部农村的普遍萧条。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居无定所,流无定向”,“谋生没有保障、发展没有条件”的社会事实,使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中,失去土地保障的农民被迫沦为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变成了务农无土地、就业无岗位、低保无份额的“三无农民”。其利益保护构成了当前“三农”问题的又一个重要层面。2005年,甘肃省农调队在全省抽选了5个县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