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优秀校报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

ID:10470086

大小:632.9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06

上传者:U-1387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_第1页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_第2页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_第3页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_第4页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全国高校优秀校报河北省报纸质量综合检查评比优秀专栏奖报纸国内统一刊号CN13—0802/(G) 网址:www.hebtu.edu.cn中共河北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办2016年4月20日第7期河北师大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出版总第418期本期共8版第一版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报评论员  5月9日至13日,教育部专家组进驻我校,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我们要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意义,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以高昂的姿态迎接本次评估。  教学评估工作,是政府对高校办学问责的具体体现。其中的审核评估则是“用自己的尺子来量自身的长短,用专家的眼光来看自画像像不像”,即检查和判断该说的是不是说了,说了的是不是做了,做了的是不是有效,无效的是不是改了,重点是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进而达到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的目的。  4月6日和7日,我校召开两场专题协调会。会议提出,本次审核评估,对我校既是办学实力的检验,也是改进提升的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在对以往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展现亮点、挖掘特色、追求创新;在完成教学基本状态采集、自评报告撰写和专家案头材料整理等各项工作后,重点做好支撑材料的进一步挖掘梳理工作,在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营造和谐有序的评估氛围;各部门围绕本科教学这一核心,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深入挖掘部门潜力,切实做好教学支持与服务工作。  总之,我们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和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我校向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跨上新台阶。二○一六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在汇华学院举办  本报讯4月9日,在汇华学院举办的河北师大2016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上,来自省内外的340家用人单位参会,共提供就业岗位5590个,众多应届毕业生到场求职。  本学期开学以来,学校的春季校园招聘工作持续进行,并推出了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系列活动,以期通过信息搜集,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创新举措,切实做好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截止目前,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向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781条,就业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711条,关注用户9780人。同时,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模拟面试和简历诊断活动,已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工作坊”19场,聘任15位校外名企人力资源专家担任我校“生涯导师”,累计给600余名学生提供了“精准帮扶”就业服务。  双选会期间,副校长郑振峰以及招生就业处、汇华学院的主要领导到会指导工作。(黄学兵)第三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隆重开幕  本报讯4月10日,由校团委主办,各学院团委、校学生会承办的第三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暨团学文化创新巡展在图书馆西侧甬道举办。  我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经过30余年传承创新,历久弥新,逐渐铸就成为深受学生喜爱与认可的校园文化品牌。此次科技文化艺术节以“梦想青春创新未来”为主题,将举办“赢在职场”“缤纷校园”“靓丽学子”“智慧时空”四大系列22项全校性活动以及各学院众多的特色活动,营造“学风浓、有活力、讲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为社会发展积蓄能量,贡献力量。15   在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我校团学干部参观了团学文化创新巡展。此次我校团学文化创新巡展分为中心舞台展区和学院展区两部分。在中心舞台区,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展示了能够凸显院系专业特点、展现团学工作风貌的文艺节目;在学院展区,各院系团学工作队伍通过荣誉展示、实物宣传、视频播放、活动互动、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生动而活泼地展示了各自团学文化优秀创新项目。  目前,第三十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已陆续启动,各承办单位认真筹备组织,广大同学参与热情高涨。  团市委副书记魏洪涛以及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校团委、部分学院有关领导与1500余名同学一同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团学文化创新巡展。(李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排行榜发布我校学报教育版哲社版进入100强  本报讯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2015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在最重要的全文复印转载量排名中,我校学报教育版、哲社版入围,分别位居第51名和第80名。  此研究报告从1150种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中遴选出综合指数前100种期刊。转载量百名榜中河北高校期刊仅有3种;全国拥有2种期刊的入围高校有4所,除我校外,还有武汉大学、华东师大、湖南师大。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每年从4000余种人文社科期刊和报纸中精选优质文章进行二次文献的复印/转载组刊发行,并公布转载量的排名,这个“排名”是国内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体系之一,书报资料中心的全文数据库也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重要的被索量统计源。(赵志伟)编辑:赵振军第二版教坛精耕作师德化春雨——记“全国师德标兵”刘辉教授史然  刘辉,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她被学生评为“最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在河北师范大学,她被评为建功立业优秀女教工、教书育人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在河北,她被评为教育系统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在全国,她被评为师德标兵。  在这么多荣誉面前,她说:“最开心、最感动、最难忘的,还是在化学学院第一届最受欢迎教师评选中,被评为‘最具人格魅力的教师’,这是学生给我的莫大的褒奖!”   有一种感动源于如一的坚守,有一种坚守源于挚爱的情怀。刘辉教授从教30余年,她亲生如友,爱生如子,在精耕细作的教坛上默默地诠释着为师以德的朴素情怀。上好课,非下苦功夫不可  刘辉说:“教书不难,但教好书,或者说做一个让学生从心底佩服的教师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教学本身是门艺术,不一定要靠天赋,但一定要下苦功夫。教学效果并不与学历学位成正比,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与花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课堂出效果,就要花心思,刘辉的教学观可见一斑。  刘辉教授主讲《物理化学》《纳米材料学》《发展中的化学》和《材料与化学》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应大类招生培养之需而新开设的,有的是传统性质的专业骨干课。不论“新课”还是“老课”,她都视若己出,用心筹划。以《物理化学》为例,刘辉认为,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且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公式多,推导难,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教好这门课,她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总结起来,刘辉老师是这样说的:  “刚教课时,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后记。每上完一次课,总结一下自己这堂课的经验与教训,好的地方坚持,不好的地方下次讲课一定要改。“总结公式的记忆方法和窍门,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不断积累好的例子和素材。  “在对教学内容娴熟自如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使用各种驾驭和掌控课堂氛围的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生点按中枢神经穴位、做颈椎操,帮助学生提神醒脑,营造提高课堂效率的氛围。  “15 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均如此,要想办法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我尝试让学生讲习题,并对学生的讲解即时点评,适时地开展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30年来,刘辉老师一直在本科教学一线,为搞好教学,她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可,获得了各级各类很多荣誉。在众多荣誉面前,刘辉老师把学生评选出来的“最具人格魅力的教师”看得很高、很重。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竭尽全力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教师。”爱学生,要张弛有度  “爱学生,既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想法和苦衷、关心学生的生活,也包括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业和知识上我们是学生的老师,在行为上做学生的典范,但在人格上我们则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如果老师过于严厉,学生们不敢接近,最后的效果不会太好。只有尊重学生,维护和重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人格,学生才从心里信服老师,老师的话才听得进去。”刘辉老师这样说,她也在这样做。刘辉老师一般第一次课总会给学生留下所有联系方式,告诉他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不管在读还是毕业,需要时可以随时联系她,除了作为老师以外,还要成为学生愿意倾诉心事的朋友。  刘辉老师认为,尊重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厚此薄彼,不以貌取人,不以学业优劣取人。例如,遇到有些班干部因为事物繁忙出现逃课或者不做作业的现象时,她就发出“严正声明”:“我绝不会容许班干部以‘繁忙’为由违反教学安排的行为。”  “理解学生,就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角度想问题。”怎样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刘辉老师分享了这样的几件小事。每到期末,她都会根据学生复习需求组织答疑活动,即使赶上周末休息日也不例外。而为了方便学生,她会提早安排借用公教楼教室,因为公教楼离学生最近。又如,某次上课前,班长领着五六个男生请假,说是辅导员催着让他们去搬东西,他们知道刘老师的要求,又不敢驳辅导员的面子。为了不让学生左右为难,她给辅导员打了电话,同时找了所带实验室的研究生帮忙解决。  爱学生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更不是讨好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正的爱。有了爱,“严”才会有效果。教书和育人不可偏废  “以前,我一直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每个班又都配有专门的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作为专业课教师,只要教好专业课就算完成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讲课上。但每次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时就会发现,同一老师授课,学生成绩相差很大。四年下来,毕业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学位证,甚至拿不到毕业证,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勤于思而敏于行,刘辉老师开始思考和寻找答案。  从孩子成长过程看,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他们一路走来实际上都有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后就不一样了,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教室不固定,座位不固定,很多同学入大学的第一感觉,如同出笼的小鸟。然而自由久了,就容易染上散漫的毛病。另外,尽管仍然是在学校,但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与社会接触,既有来自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又有来自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针对上述情况,刘辉老师把课堂当成价值观引领的主战场,连续发力。课前两分钟,在刘老师眼里是十分宝贵的,她会适时添加一些心灵鸡汤,比如让学生大声朗读英语短文“宽恕别人就等于宽恕自己”,她告诉学生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推而广之,“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爱集体就等于爱自己”“你爱物化,物化就爱你”等等,大家在笑声中明白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道理;绪论课上,她通常会拿出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讲一讲关于人生目标的问题,而且会列举一些优秀毕业生的例子,既包括在科研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也包括在中学任教的优秀教师,还包括一些在名校就读的师哥师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课堂中,她会在不影响正常课程进度的前提下,结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交流看法,传播正能量。例如,通过解读诺贝尔化学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汶川地震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和个别大学生死亡事件分析,增强学生对社会、家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垂范,香茗满斟。在兄弟院校校报上临沂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接地气”  临沂大学物流学院与临沂商城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派教师到该委员会挂职,零距离了解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态势,为学生创新创业“接地气”探索新的渠道和模式。  挂职期间,所派教师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搜集临沂市商贸物流业最新数据,把脉行业发展态势并与商城委员会联合申报课题。同时带领学生完成数据采集和业态发展分析,安排指导学生到相关基地和企业实习实践,并吸收优秀学生进入课题组。通过“接地气”15 式的创新创业,让学生既能利用当地的优势实现创新创业,也能通过提升技能实现创新创业。云南民族大学开办手机图书馆  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推出手机图书馆业务,同学们只需关注一下本校图书馆微信号或扫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即可进行微图书馆操作。微图书馆操作业务包括查找已借续借图书、查看自己当前借图书、对所要借图书进行预约、超星移动图书馆阅读等。  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将无党派人士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首都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共有46位理事,全部具有正高级职称,专业领域涵盖了心理、教育、历史、管理等多个学科。联谊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活动。  唐山师范学院为教职工举办文化艺术节  唐山师范学院举办教职工文化艺术节,为广大教职工搭建一个承载文化艺术的平台,让教职工去触摸、亲近、享受文化艺术,从而达到以艺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使每一个教职工都成为高雅、文明、有内涵的真正文化人。教职工艺术节由院工会主办,学院多个部系协办,每期时间为一个月,内容包括朗诵、书法绘画、摄影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南昌教育学院“比”出优秀教师  南昌教育学院打破传统的“优秀教师”评选模式,改变过去每年年终评选活动都是采取自下而上的群众投票民主集中方式,采用新的教师评价体系,从学生评价、进修科研和教学获奖情况,教案评比、系部教学评价、专家听课评分和“说课”比赛情况等六方面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定量评比,最后“比”出年度“优秀教师”。  参加“说课”比赛的选手为各系部推荐的教师评选候选人,评委为学院各系部主任及学院聘请的兄弟院校专家、教授。比赛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素养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打分,最终“比”出优秀教师。(校报编辑部整理)编辑:路爱峰第三版文化百年河北省报纸质量综合检查评比优秀专栏“狗屁学者”是吾师郑新芳  往事如烟,不堪回首。这是我积多年的心理体验而赞同的一句老话。但一有闲暇,无事可做,一些往事,就如沉入烟海时空的朽物沉滓,冒出头来,露出水面,而且特别清晰。关于朱星先生的记忆,便是其中鲜活的一幕。  朱先生是我在河北北京师院中文系读书时的副院长,著名教授。他瘦小的个子,穿一身蓝呢子外衣,头戴一顶鸭舌帽,让人一见便知是位斯文的学者。特别是他那白色镜架下突出的红鼻头,让人的记忆永远是鲜亮的。  他是语言学家,图书馆里大部头的著作就有十几种。《古代汉语言概论》《新文体概论》《周易经文考释》《语言学概论》等等。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书极难的时期是难得的。听说他青年时代曾出版过《朱星戏剧一百种》,不知是真是假。一百个剧本,别说它是长剧短剧了,凭这“一百”,就会让莘莘学子肃然起敬的。我曾多次聆听他讲话,谈学术与治学,真正是受益匪浅矣。至今尚记得他主持的一个学生座谈会,那是各系、各年级学习委员的会,我参加了。会上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他作为学者、教授,眼光的高远,至今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他还曾亲自邀请北京大学王力教授、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等为我们上课,搞专题讲座。他在我们心中永远是崇高与可敬的。  但一场迅猛而来的疾风暴雨,把他在我们心中的崇高与可敬摧毁了。“文革”开始不久,朱先生作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铺天盖地的批判。他的学术著作我读过的并不很多,真正是对他知得不深。有人批判:朱星是冒牌的学术权威,他懂什么?他研究语言学,就是在“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中做文字游戏。言者凿凿。从此,先生有了“狗屁学者”的“尊”号,还有人批判:朱星在台历七月一日那一页上居然画一个问号,说明他心怀叵测,怀疑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当然,这时会场出现了一阵此起彼伏的“打到朱星”15 的口号。朱先生辩解说:我画的不是问号,是双线的感情号。我是党员,对党的生日是有深厚感情的。批判者马上站起来质问:我们的语法中有感叹号,没听说过有感情号,可见你这个语言学家是个冒牌的学术权威!我们愕然了。朱先生在他的语言学著作中研究“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也真是有点无聊,他怎么连感叹号也不会说呢?他的形象,在学生中动摇了。  时过境迁。现在想起来,也真难为了这位老先生了。那么多人,狂呼乱喊打倒他,他把感叹号说成感情号是情有可原的啊,何况感情号虽不是通用的说法但也有这种说法呢。至于“狗屁”的批判,更属诽谤贬抑之辞了。近读清末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叫王少香的人不懂平仄却以诗人自鸣,经常作诗赠人。一位行家李九溪见了,批“放狗屁”三字在其上。有人对李说,何必对他作如此恶骂呢!李说:此为第一等评语,是好听的,还有第二等、第三等才是恶骂呢。究其详,则曰:“放狗屁者,人而放狗屁,其中尚有人言,偶放狗屁也;第二等为狗放屁,狗非终日放屁,屁尚不多;第三等为放屁狗,狗以放屁名,则全是狗屁矣。”我们的朱先生是否也是引述《清稗类钞》中的话,在讨论文字顺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呢?总之,不会是批判者所说的那种穷极无聊吧!  先生在遭到无情批判时,曾有红卫兵在大字报中“勒令”这位“反动学术权威”写出触及灵魂的检查。第二天,先生就贴出了题名为“我的检查”的大字报,标题下标明:京剧唱词。每段前均标着“二簧”“西皮流水”等曲调。很长,短了触及不了灵魂。我背不下来了,毕竟已几十年了。留在记忆中的尚有这样的几句:“我满脑子大洋古,思想太坏。戴高帽挂黑牌,薄罚应该。革命小将扶我,怎么也站不起来。”等等。我敢说,朱先生在写这样的京剧唱词的检查时,是心静如水的,他与汹汹而来的批判者、勒令者,开了个小小的玩笑。由此可见他的胸怀。在读朱先生的这份检查的大字报时,我心中忽又对先生肃然而起敬起来。心中曾暗自念道:朱先生不愧是学者。然而他由此又招致来更严厉的批判,大字报又一次铺天盖地。  “文革”之后,学校搬出北京,先生调天津师大,又有《汉语语法学若干问题》《古代汉语》《中国文字语言发展史略》《中国语言学史》《“金瓶梅”考证》等多种著作出版。八十年代病逝于天津。  不堪回首的往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袭上我的心头。忆念朱星先生的一幕,酸、甜、苦、辣,我心中难辨。这次,写了如上的文字,算是了结,并凑成如下四句诗:风雨山河飘摇日,学识斯文扫地时。如烟往事忆朱公,“狗屁学者”是吾师。1996年6月朱星对实习学生寄语  阳原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普及了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64年《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社论,推广他们的经验。为了学习阳原的好经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我校前身之一)中文系师生分批到阳原参加教育实习。1966年3月28日,当中文系第二批实习师生即将赴阳原时,时任副院长的朱星欣然对实习学生寄语:阳原是全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我院师生到这里的农中来实习,真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现在第一批实习同学已胜利地完成任务,切望第二批实习同学再激再励,戒骄戒躁,学透阳原好经验,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勉哉!师大学人李云霞教授  李云霞,女,1964年生,河北新乐人,共产党员。1987年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河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东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中国南亚学会理事。  教学方面,李云霞教授主讲5门课程,其中为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李教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2009—2012连续三年获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教学优秀奖。现已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9名。  科研方面,李云霞教授主要从事印度现代化、印度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科研成果:学术著作2部,即2005年、2010年出版专著2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其中《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获2012年第十三届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发表在核心期刊。如《印度文化多样性初探》《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印度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印度经济发展的优势辨析》《印度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启示》等论文发表于《国外理论动态》《社会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南亚研究》《河北学刊》等核心期刊。在此期间,李教授还承担多项科研基金项目,主持各类课题6项。其中河北省哲学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中印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问题比较研究”15 已结项;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印度的周边外交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已结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世界文化多样性研究”负责子课题“印度文化多样性研究”;中央编译局2012年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项目“印度文化多样性研究”担任负责人。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李云霞教授还收获了诸多荣誉。(尚文)编辑学生助理:尚菲第四版学言堂 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吗?新闻传播学院张瑞雯  听说人工智能打败人类了,大家都很惶恐。物理学家霍金还提出了“全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终结”这一结论。他提出人工智能将会自行发展,以加速度重新设定自我。而人类受限于生物演化的缓慢,是无法与其竞争的,最终将会被替代。你害怕了吗?  如果说科技给人类带来了威胁,那么应该从人类自身找原因。首先科技会不会让人分化更为严重,比如不断搞创新的人会更聪明,而少动脑子的人智力则会退化。一部分不断为生产创新战战兢兢,一部分坐享其成,不用担心受苦不用担心跋涉,没准以后呼吸都可以不费力。因为生存的需求,促使我们不断为提高生活质量去努力创造,将自己从“事必躬亲”中解放出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早已无处不在,包括互联网搜索、手机语音交互、安全门禁系统……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作关键支撑。人的脑子只有一个,而人工智能的脑袋却相当于被装上了无数人的脑子,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方面确实比人类能做到更精准,这并不应让人觉得受威胁。因为很多事靠人自身无法完成,所以才需要不断创新出能够帮助我们的工具。但总的来说,人类是为了方便生活制造人工智能,研究是受着理论与伦理的约束的,智能也不等同于机器有了独立的思想。害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应该是那些被动适应社会,不积极思考进取的人类。  但是科技发达的副作用,比较担心的还是人类的精神层面。拿社交软件来说,足不出户与任何人聊天,问问题,搞研究,谈恋爱。看似人与人之间亲密了许多,实际人际交往在慢慢变淡。很多人都怀念,拿笔写信,胶卷拍照的时代。但是现在,智能手机可以代替人们做许多事情。我们走在路上总会发现每个人都举着手机,开始会担心难道是出了重大新闻吗?后来明白那只是一种日常现象。挤公交任由身体去挤得你死我活,而依然面无表情地看着手机。过马路时也要看着手机,开车的人有的也在玩手机。愚人节时,不少人被很多黑科技唬了一下,什么淘宝Buy+,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式购物,什么阿里云Me2,帮人实现分身术。真是差一点就信了。而现在被称为黑科技的设想,在未来不一定不会成真。而当与人交流都可以不用自己动脑的时候,人们还怎么不断进步呢?那么,人工智能很可能会给这些人进行洗脑,不是人工智能更新太快,而是其更新时,我们却自甘堕落,自行拉开了差距。  正常情况下,人工智能在进化的同时,人也在进化。但如果妄想这个世界去配合自己的脚步,人的生存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也许有一天真的会有人被人工智能淘汰掉,其实不能怪科技,而是产生依赖的我们失去了生存能力,在进化论的说法下,还是被更强的同类打败了。反之,如果我们积极运用科技来用于精细计算的地方,如医疗,将会是人类生活的一大福音。因此正确运用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威胁人类,还会让生活更幸福。而那些不学无术却对进步生活充满仇视试图制造恐慌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威胁。被智能绑架的时代文学院赵丽媛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式的增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舒适快捷,然而人的思维劳动能力却在退化萎缩,这就是所谓的智能时代。 15 毋庸置疑,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我们不再需要鸿雁传书,一通电话便可以将你的声音带到天涯海角。我们不再需要操劳家务,灵巧的机器人可以出色地干好这一切。我们不再需要实体购物,鼠标一点就可坐等心仪物品的到来。智能的时代,科技已经将触角伸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尽情享受着科技飞跃惠泽到日常生活带来的伟大成果,各种各样方便快捷的智能产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在愚人节的时候,我们还被淘宝愚弄了一下,误以为淘宝将推出新产品buy+,三维购物场景,打破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限制,从而使消费者体验到在实体商场购买的感觉。虽然这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但是未来未必不会实现。现在的科技发展应用于生活,不断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快捷程度,真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用科技编织构建的网罗之下,只要有所行动便会触动它的神经,无法想象撤去科技的作用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设若夺去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手机,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交流的能力,设若摒弃了互联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学习的能力,设若拆毁了现代交通工具,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行动的能力。失去了科技的生活是灰色的,可怕的,那时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陷入混乱瘫痪,现代文明的大厦也会轰然倒塌。由此可见,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创造了最好的时代。 然而,高科技也绑架了我们的生活。正因为科技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于构建了我们的生活,也使得我们对于它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我们渐渐地沉溺于智能产品带来的舒适与快捷,以至于那种依赖深入骨髓,渗透在身体的每个细胞里,天然的惰性便被激发了,原始的思维和劳动能力也不断泯灭,习惯于在键盘的敲打声中整齐优美的文字便跳动在屏幕上,我们失去了提笔书写的能力。习惯于在拇指的滑动中短小精悍的文章便可跃入眼帘,我们失去了拥卷阅读的能力。习惯于在丰富的网页上轻击便可提取终极答案,我们失去了认真思考的能力。坐在科技构建的温暖诱人的安乐乡中,我们失去了最初那颗奋进的心,也失去了深刻思维的能力,没有了智能产品的帮助,我们的生活便寸步难行,以至于在最近一次人机大战中,创造智能产品的人类竟然惨败。试问,我们沦落到如今的地步是科技高速发展的责任吗?是智能产品过于卓越的问题吗?很显然不是。是我们人类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过于依赖智能产品带来的方便快捷,过于得意于科技发展所创造的现代文明,而忘记了我们自身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只有理智科学地运用科技成果,而不是过分依赖于它,我们才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才不会沉溺于智能机器的舒适幻境中止步不前。 相信,当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如今的智能产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科技的发展时,我们将会迎来真正的智能时代。智能机器走进生活是福还是祸?文学院张欢2016年3月,在围棋“人机大战”中,谷歌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阿尔法围棋)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的消息,让人机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由此,机器大脑越来越智能的现象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  经过这样的事件之后,一些人脑不可能被机器超越的信仰者在血淋淋的败绩面前也不禁开始怀疑:人类的大脑是否真的像想象中那样强大,不可超越呢?如果机器人的“智慧”真的可以超越人类,那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事实上,机器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产物,有着极其广泛的概念。有些人认为,最高级的机器人一定和人一模一样。其实非也。实际上,机器人是在电子、机械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能模仿人某种技能的机械电子设备。它们的样子不一定必须像人,只要能自主完成人类所赋予他的任务与命令,就属于机器人大家族的成员。在人们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就有机器人的身影,如智能清扫机器人、时间玻璃机器人、智能玩具机器人等等。有些机器人还可以代替人类进入一些危险的环境中,帮助我们完成一些难度高,危险系数大的工作。例如地面军用机器人,它们不仅在和平时期可以帮助民警排除炸弹、完成要地保安任务,在战时还可以代替士兵执行扫雷、侦察甚至做出攻击。  我们有必要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将会逐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好帮手。  可是,除去这些,拥有更高“智慧”的高级智能机器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继三子棋、跳棋和国际象棋等棋类之后,计算机程序终于在今年3月份拿下了围棋比赛——这一人类智力游戏最后高地的胜利。许多人开始担忧起来:这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人可以比人类更加“聪明”?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超越了人类,我们又该怎么办?  然而在我看来,人与机器的对弈并不能看做对机器“智慧程度”的考量。人和电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就像我们把蚯蚓总是爬向阴暗角落的特性称为应激性而不称之聪明一样,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生命体征的机器而言,何来“智慧”之说?机器人是否会人性化,我们无从知晓。但就目前而言,在七情六欲、人文艺术或是伦理道德等方面,机器人无疑还差得很远。另一方面,未来的人工智能最终是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行家。就像会翻译的机器人不会开车,会做饭的机器人不可能和你下围棋一样,它们所谓的思维只是限制在人类为他们设置好的特定程序里。或许这些程序是你想象不到的复杂与精致,但它却的的确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不明白,人类制造吸尘器帮助打扫,未见有人害怕,那为什么人类制造一个机器去下围棋却有如此多的人惶惶不安?难道仅仅是因为下象棋的机器外观更像人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万事没有绝对,福祸皆存才是常态。我认为,“人机大战”所带来的不应只有对智能机器福祸的辩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中都蕴含着许多人的辛勤劳动,人们所关注的不应只有机器本身,而更应该是对人类智慧,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敬畏。15 编辑:学生助理艾彤宇第五版15阅读与欣赏《我不是潘金莲》的荒诞与悲凉文学院李烁烁  刘震云在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讲了两个故事:“序言”讲李雪莲为了给自己摘掉“潘金莲”的帽子坚持上访二十年,最终还是失败了;“正文”讲被李雪莲牵连而落马的史为民以“玩儿”的态度生活,倒也过得有滋有味。两个故事相互联系又形成对比,放大了生活中荒诞的一面,体现了刘震云对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反思,读来愈发悲凉。对话的“非对话性”  翻开小说,令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小说中的大篇幅的对话了。刘震云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把人物对话运用到了极致,其作用又不仅限于塑造性格和展开情节,更重要的是指向了对“说话”本身的怀疑态度。小说中的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构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对话,但仔细辨析则会发现,刘震云在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物对话其实构不成真正的对话——对话双方的话语内涵不能够被对方所接受,从而形成理解的错位甚至隔膜。  本是假离婚,却弄假成真。李雪莲第一次到化肥厂找前夫秦玉河大骂时,看厕所的妇女也跟着骂秦玉河,李雪莲本以为她是在帮着自己,但事实上看厕所的妇女骂的是秦玉河上厕所不交钱,还打掉她半个门牙的事。李雪莲和前夫秦玉河对话的时候,秦玉河也是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给李雪莲戴上了潘金莲的帽子。  从此李雪莲走上了漫长的的告状之路,而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和她真正地对话过。李雪莲打官司要先证明离婚是假的,再跟前夫秦玉河结婚,然后再离婚。王公道说这是瞎折腾,可李雪莲觉得不是。正是由于众人不懂李雪莲“证明假的就是假的”这件事的意义,才把她的执意和严肃当成无理取闹,使她郑重地折腾了二十年。可以说,李雪莲与王公道等人的沟通失败是导致她一路奔走在真假之间的由头。李雪莲不仅是和王公道对话失败,她和法院专职委员董宪法、法院院长荀正义、县长史为民的对话甚至还没真正开始就被迫终止了。二十年后,身为法院院长的王公道、县长郑重、市长马文斌都先后与李雪莲有过对话,但始终没有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倒是李雪莲道出了其中的道理:“你们要觉得我冤,不用过来找我,早把案子给我翻过来了……来找我,还是想糊弄我,怕我去北京告状,撤了你们的职”。  各级政府官员之间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二十年前,下属曲解了市长蔡富邦的意思,将李雪莲关进了拘留所;省长储清廉曲解了中央领导的意思,撤销了一大批人的行政职务。二十年后,政府官员上下级之间与其说是在对话,不如说是服从——下级对上级的指示的执行,不是建立在对上级话语的理解之上,而是基于当权者的压力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因此出现下级对上级总是应声附和、唯马首是瞻。  对话只有在双方接受了对方话语的内容并理解其思想、在自我的思想意识中认同、接受或反对的情形下,才具有对话性。纵观李雪莲与法院和各级政府官员历次对话的失败,要么是受话者没有捕捉到完整的信息,要么是曲解了说话者的意思。李雪莲被称作“刁民”,因此不被大众所接受,她的精神世界和话语同现实世界的大众话语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的鸿沟,因而双方就没有任何可以对话交流的基础和可能性。对话双方的错位,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立场和思维方式的错位。李雪莲所坚守的是生活中最寻常的道理——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她以极其严肃的方式捍卫生活中的“真”,离婚是假的,“潘金莲”也是假的。包括法院和政府官员在内的大多数人则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政府官员忙于应酬无暇顾及,与事件无关的陌生人也常为了经济利益而充当了看客的角色。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只不过是“芝麻大点事”,真的假的又有什么分别?因此在李雪莲看来无比严肃的事实就变得不严肃,甚至成为笑料。这种观念和立场的错位使李雪莲的家事上升为国事,对话双方都没有进入对方的世界,丧失了沟通交流的可能性,让一件官司反反复复纠缠了二十年。在利益面前,任何道德、信念、责任都黯然无光,李雪莲为了摘掉“潘金莲”的帽子折腾了二十年,在她决定新生的时候发现看似最懂自己、愿意为其倾情付出的赵大头也另有目的,于是道德之信仰瞬间崩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彻底变得不可能。刘震云用人物对话的“非对话性”展现物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证明了李雪莲追求严肃生活态度的不切实际,虽不免荒诞但振聋发聩。对比中的荒诞与悲凉  《我不是潘金莲》最大的特点,要数故事的结构安排。刘震云用前两章269页的篇幅详细交代故事背景——李雪莲二十年的告状经历——并以此作为“序言”,而故事的正文仅占用了最后的16页。序言的浓墨重彩和正文的惜墨如金在结构上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用以冲击读者的阅读习惯之外,其中的深意也颇值得玩味。  刘震云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这样的结构安排:“15 小说探讨的是生活的逻辑,一件事是怎样变成8件事的,要说清楚一个道理,就要把其余事说明白。李雪莲告了20年状,就是为了纠正一句话。当她开始告状的时候,突然发现她的离婚案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出现了其他64件事。这个逻辑本来荒谬,但李雪莲却用很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以严肃对待荒谬,这样导致李雪莲的告状是失败的。我的结构是,前两章写63件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一个人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史为民利用上访,就达到了自己的一个小目的,以荒诞来对待荒诞,他就成功了。”我们从李雪莲告状失败、自杀未遂的故事中看到的是在荒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背信弃义、利字当头、冷漠隔膜以及严肃生活态度的不切实际;而从史为民随遇而安、假戏真做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与李雪莲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在生活的漩涡中,顺从、不抗争方能怡然自得。  或许,小说讲述故事的目的并不在于讲述本身,而是体现对存在的思考。反观《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告状和史为民假借上访回家的故事虽显得不合实际,但小说所呈现的生活之真要大于事件本身。李雪莲用二十年的上访来寻求社会对其生命价值的肯定,这是非常严肃的命题。但在此过程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介入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芝麻变成了西瓜,蚂蚁变成了大象,事件的严肃性消解殆尽,一切又回到原点。老史因李雪莲的案子而落马,算得上人生悲剧,但他二十年来随遇而安,以“玩儿”的态度对待生活,于是将凡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老史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比李雪莲更严肃,他洞察生活中的各种游戏规则,看透了人生中的偶然,承认了个体的渺小和抗争的无望。从表面上看,小说前后篇幅的巨大反差形成结构上的对比,但结构对比的实质是情感与思绪、主题与意义的隐性对比。隐藏在小说结构背后的是李雪莲和史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逻辑之间的对比,是人在荒诞生活中生存境遇的对比。通过对比,小说的意义得以显现——刘震云用李雪莲二十年执意奔走的悲剧告诉人们,在荒诞的生活中,像史为民那样以荒诞的逻辑淡然处世,也许是一条捷径。通过对比,故事的主角由李雪莲转变为史为民,由史为民所引发的沉重感就更加强烈。这正是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观照,也是隐藏在小说中的深层意义。  无疑,李雪莲的遭遇是悲剧性的,其悲剧性就在于人在面对困境时,越挣扎、越反抗,就越深陷其中得不到解脱。由此,小说使人联想到《新兵连》中的王滴、老肥,《塔铺》中的李爱莲、磨桌,《手机》中的严守一和费墨以及《我叫刘跃进》中的刘跃进。刘震云塑造了太多这样的形象,他们都在反抗中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最终绝望,李雪莲的故事应当算是这种悲剧的延续。然而《我不是潘金莲》整部小说所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喜剧的风格,以喜剧化的手法讲述悲剧性的故事,这也是刘震云的高明之处,笑中有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读来更显悲凉。 《夜莺与玫瑰》(TheNightingale&theRose)收录了王尔德全部九篇童话,《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等。另外还收录了国内罕见的六篇王尔德散文诗《艺术家》《行善者》《弟子》《导师》《审判所》《智慧的教室》。王尔德记叙的是生命里的美丽与哀愁——平凡生活里的爱,精神世界中的美,以及这两者的毁灭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痛苦,突出了神性的救赎与归宿。《异乡人》(又译《局外人》)中,作者加缪(AlbertCamus)塑造了“现代荒谬英雄”默尔索这一形象,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孤独的灵魂。世界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行为举止甚至思想应该如何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但是,默尔索,一个居高临下的鸟瞰者,冷静自持,无动于衷,漠视七嘴八舌急于发表意见和批判的群众。其实,每个人都是《异乡人》里的默尔索。 《火星救援》(TheMartian)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作者安迪·威尔(AndyWeir),从15岁起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聘为软件工程师。《火星救援》是他的处女作。2015年10月,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更是激发了这本小说的购买热潮,直接将它推向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榜首位置。编辑:学生助理高阳第六版文化长廊婚嫁文化漫谈张炜 五、旧式婚姻陋俗多15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婚姻状况,会使许多人惊讶得张大嘴巴而合不起来。比如娃娃亲和指腹婚,纯属大人之间拉关系,为根本不懂事的甚至是刚生下不久的男孩女孩预订婚姻,有的双方尚在娘胎里,就被指着其母的肚子说:“若同生男孩结为兄弟,同为女孩结为姐妹,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妻。”由于孩子变化大,这种婚姻美满者少,悔婚或勉为其难者多,造成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又如买卖婚(含童养婚),用金钱买成年女子或小女孩,说是买媳妇实际是买奴隶,进门就挨打受骂被迫劳动,有的被虐待致死。还有姑舅亲和两姨亲,纯属近亲结婚,早在族外婚阶段就被禁止的事情,在封建社会又成了“亲连亲,断了骨头连着筋”的好姻缘,增添了许多弱智儿。更有冥婚一说,活人为死人找对象成亲,将二人尸骨合葬,如同儿戏一样。此外,还有换婚和连带婚,即两家女儿互换到对方作儿媳,鳏寡成婚时双方儿女也结为夫妻,因双方有利益结合点,此类婚有时还能取得较好结果。  在古代婚嫁中,影响最大危害最深持续最久的陋习是一夫多妻制。此风源头甚古,群婚阶段无夫妻之制,恐怕就有了强者多占女性现象。被录入书籍的古人少典至少有两个妻子,其中姜氏生炎帝、姬氏生黄帝,可知炎黄子孙皆兄弟也。著名先贤尧、舜、禹,尧就将两个女儿同时嫁给了舜,大约只有大禹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夏、商、周三代的掌权者都没有学大禹,后宫嫔妃成群。周代曾规定:“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这是将原本自由存在的一夫多妻制法律化了,影响极坏。秦代后宫逾千人,汉桓帝“后宫采女五、六千人”,晋武帝则达万人。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说,唐玄宗后宫佳丽四万人,创了历史之最。皇帝如此,大小官吏则争相效之,连老百姓中的富翁富子也都妻妾好几个。要知道,世上男女数目大体相当,大批妇女被少数男人所霸占,就会有大批精壮男子找不到妻子,造成许多社会和家庭问题。古人推崇人丁兴旺,人多才能兴家强国,一夫多妻制却损害了人口增长,使古老中华长时期处于人口稀少状态。一夫多妻现象一直持续到了解放前夕,新中国成立后,从法律上特别是从社会舆论上才将其彻底革除。  六、政治婚姻是与非  婚姻关系有三大特点:一是选择对象、体现人愿,主要体现“父母之命”乃至祖父母之命,子女多也为这种选择提供了方便;二是建立关系、立竿见影,只要一订婚或一结婚,立即成了准亲家或有了共同利益的儿女亲家;三是亲情稳固、一传几代,往往成婚者及其上两代、下两代,都会受到这一婚姻的影响。这些特点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且有人利用联姻方式调节或构筑政治关系。这样的婚姻被称作政治婚姻。  历史上以婚姻追求某种政治目标者,成功的几率较高。帝尧闻知舜有贤名,受群众爱戴,便将两个女儿嫁给他,经过考察,选他做了接班人。周代分封诸侯,除皇室子弟外,外姓诸侯多为姻亲,以此统一天下。自炎、黄经尧、舜、禹至夏、商、周,华夏民族树立了牢固的大一统观念,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追求的仍是全国统一。由此可知,周以亲属、亲戚为诸侯将较前大得多的版图联结在一起,是有历史意义的。东汉刘秀置原配夫人于不顾,毅然与真定豪强郭昌的女儿结婚且立为皇后,利用河北势力打下了天下,又改立原配夫人为皇后,玩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政治婚姻把戏。三国东吴为倚重周瑜,孙策将到手的“二乔”让出一个,与周结为连襟;孙权则将周的儿子招为驸马、女儿娶为儿媳。孙权为抗曹将妹妹嫁与刘备,周瑜想乘机杀掉刘备,孙权从战略高度考虑,坚决不答应(戏剧与史实有差异)。元末农民军将领郭子兴嫁养女给朱元璋,明末起义军将领高迎祥嫁女给李自成,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嫁妹给肖朝贵、嫁侄女给陈玉成,其中都含有政治因素。历史上为安定边疆,汉武帝曾嫁公主给鸟孙王,汉元帝嫁王昭君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唐太宗嫁养女给吐蕃松赞干布等,都留下了“和亲”佳话。  然而政治与婚姻毕竟是两码事。历史上政治制造了不少婚姻悲剧,婚姻也制造了不少政治悲剧。战国名将吴起在鲁国拜将抗齐,为表忠心竟杀掉了原籍齐国的妻子。唐太宗曾将女儿许给魏征的儿子,魏征死后即悔婚,至使女儿忧愤死于闺中。皇帝娶妻首先考虑的是确保皇位和政令畅通,历史上却经常出现“后妃与政”“外戚专权”,甚至还有武则天、王莽改朝换代之事,不能不说都是原帝王家的悲哀!(未完待续)  家乡的伟人——李大钊文学院高阳  一直觉得,能称得起“伟人”这个称号的绝对不是一般人,比如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比如说人民公仆周总理。而在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位伟人的存在。虽然他不曾身居高位,甚至因受迫害而英年早逝,但没有他,或许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在他7个月大时就病逝了,他的母亲也因感伤过度在他尚不足两周时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是由他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养大的。李茹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治家有道,教孙有方,很受村里人敬重。李大钊在李茹珍的教导下,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萌芽于这一时期。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他用硬纸做成一张张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文字知识。李茹珍对李大钊的教育甚是严格,每次都有计划地让李大钊学习,如果完不成任务,不是罚站,就是罚劳动。李茹珍的用心良苦使得李大钊在五六岁时就已经熟读、背诵私塾里类似《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了。李茹珍不仅重视对李大钊的学识教育,还注意到了对李大钊思想品格的培养。在平日的生活中,李茹珍时时注意让李大钊从生活中习得知识,教授他许多做人的道理。李茹珍是一个很爱国的人,平日里常对孩子们说洋人的可恨之事,并告诉孩子们身为中华儿女一定要学会反抗。李大钊就是在这样的熏陶中,自小就在心灵里种下了要反抗、要斗争、要救国救民的火种,正如李大钊在后来的《狱中自述》中所说的那样:“15 钊字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李大钊在大黑坨村诞生,度过了他的幼年、童年、成长时光。如今,大黑坨村还保留着李大钊的故居。李大钊的故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钊的大祖父李茹珍监造的。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分前院、中院和后院。自中院往北至后院,又分东西两个半院,后院中间有一道隔墙。高阶台,黑大车门,分为三进的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冀东农村庄户的格局。大门、后门、两侧与厢房、正房之间是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墙眼儿封顶的青砖墙围砌而成。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均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秩;三院一体,层次清晰。建筑格局合理,古朴无华淡雅。建国后,李大钊故居于1958年7月1日正式建立,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李故居受到严重的破坏,1978年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维修。1982年7月23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游人来这里瞻仰伟人生活过的遗迹。在李大钊故居的前院、中院和后院,分别栽种着当年李大钊十分喜爱的藤萝、丁香、白玉簪等多种花木。这些花木,不但为保存李大钊故居的原貌增添了生机,同时为前来瞻仰、参观李大钊故居的各界人士,留下了良好的自然风貌印象。每年5月,前院的藤萝与中院的丁香竞相开放,置身院中,花香沁人肺腑。这些花木都是李大钊同志生前十分喜爱的,参观的人们对这里的花木自然而然也产生了特有的炽爱之情,睹物思人,观花敬人,对先烈的无比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李大钊故居现已成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我的母校——乐亭县第一中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徒步到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进行参观、瞻仰活动,二十公里的路程不算远,徒步的方式却也不近。在一路的汗水和奔波中,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达目的地,更能切身体会李大钊同志的崇高与伟岸,更加容易对革命先烈生起一股亲近和热爱之情。  从小我就很喜欢哼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伟大的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走入了崭新的生活,李大钊同志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伟人之一,这样的伟人来自我的家乡,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编辑:学生助理李翔第七版心里健康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上)刘馨元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它对人们的活动具有直接的意义,是人们选择并坚持完成活动的直接原因。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关于动机,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产生动机,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性质或强度的动机。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缺失性需要,即由于“缺少”引起的,满足后需要程度会降低;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指由于“满足”引起的需要,越满足需要程度越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动机,学习动机又激发和维持学习的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低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低。还有人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比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持续学习的状态,学习也更有效。  作为学生,学习成绩是个人、学校、家长共同关注的指标,而它只是一个结果,构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学习动机——往往会被忽略。基础教育是个人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的不仅是学习成绩,更关系到人生价值观和性格的养成。中学阶段是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并不如意。  本研究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旨在了解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以及与学业成绩联系最密切的动机,并且以此为依据对中学生的教育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改善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现状。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五个需要层次,研究方法为:初步拟定题目内容,并根据与当地老师和学生的讨论以及初测的结果进行修改,最终确定问卷。本次编制使用的调查问卷共25个题目,包含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共22道题目,另设1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和2道测谎题目。15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承德市第三中学7、8年级抽取11个班级,共528被试。问卷收回后,剔除无效问卷45份,获得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多于90%。女53%,男47%,12-17岁。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将马斯洛的五种需要与学生的成绩现状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中,除安全需要之外的其他四种需要均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学生的成绩受到物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影响。  马斯洛的物质需要,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最原始、最基本、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如饥渴、休息等。青春期是人生中的第二生长期,在此时期,青少年的身体急剧成长,大脑发展迅速。青少年好动、爱运动的特点,加上一定强度的脑力活动,这就需要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来维持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学习和生活。数据表示,初中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物质需要的满足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饮食和休息得到充分的满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马斯洛认为有爱和归属的需要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多的将这种需要体现在对学校的归属感上。良好的学校归属感可以降低学生的辍学、逃课等不良行为。归属感越高的学生,他们的学业成绩就越高。在学校得到肯定的学生更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成绩,因而会得到学校各种形式的鼓励,进而有更大的信心取得更大的成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便会导致厌学、逃课,并形成恶性循环。爱与归属的需要对于住宿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以此来弥补本该由家庭给予的爱和归属感,只有这种心理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学生才能更专注于学习。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另一方面是自尊。对于中学生而言,这种尊重的需要主要来源于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尊重。老师对于学生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于学生尊重需要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老师的平等对待和理解支持,形成多维的评价系统,而不仅仅以成绩论成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尊重,从而形成自尊感。  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结果表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缺失的一环,即使有也往往留于表面,显得苍白空洞。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一个人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需求,这种动力是来自内部的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大多数的学生对未来和理想是茫然的,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自我感觉良好,但会有莫名地空虚感。学生的家长们大多是经历了衣食不丰的童年、艰苦创业的青年,到现在终于给了孩子一个物质充足的安逸环境,他们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学习。这种观点是缺乏逻辑的,需要产生动机,没有需要学生便很难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因此,自我实现需要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此时的学习成绩,更会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学生自身、家长和学校都应该重视此环节。心灵港湾学会忘记,洒脱人生,心无挂碍  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吃饭时,朋友接了个电话,我听出来是有人要告诉朋友诬陷他的人是谁,朋友说你千万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我有些诧异,朋友解释说,知道了又怎么样?有些事不需要知道,有些事需要忘记。  我很赞赏朋友的豁达。人生不如意常十八九,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给自己减压。人生需要能拿得起,有时候放得下更重要。佛经里有个小故事,说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缘,走到河边,一个女子要过河,老和尚背起女子过了河,女子道谢后离开了,小和尚心里一直想着,师父怎么可以背那个女子过河呢?但他又不敢问,一直走了20里,他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父,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那女子过河呢?师父淡淡地说,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可你却背了她20里还没放下。大和尚的话充满禅意,仔细想想,也是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像是一次长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历经许许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过去看过去的都牢记心上,就会给自己增加很多额外的负担,阅历越丰富,压力就越大,还不如一路走来一路忘记,永远保持轻装上阵。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时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记取经验教训以外,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需要坦然真诚面对生活。有些人能够忘记失意时的尴尬和窘迫,却对顺境时的得意津津乐道,岂不知成功和失败一样会留在过去,老是沉湎过去不能释怀,陷自己与虚妄之中,便会不思进取,裹足不前。英雄不提当年勇是有道理的。而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永远一脸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你也将失去星星。”  忘记需要选择,有些人有些事在你的一生中是无法忘怀的,也不该忘怀。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说,他的朋友马沙将另一个朋友吉伯救他的事情刻在石头上,将吉伯打他的事情写在沙滩上,因为他永远都感激吉伯救他,但吉伯打他的事,他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许多人喜欢这样一首白话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住某些事某些人,忘记某些事某些人,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洒脱人生,心无挂碍,你便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成童辑)认识心理学15 弄假成真的谎言——认知失调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中,先让两组人从事重复乏味的任务1小时,然后让他们告诉别人任务是有趣的。这两组唯一差别是,第一组的人得到1元钱的报酬,第二组人得到20元的报酬。最后问这两组人对任务的真实感受。结果发现,第一组报告说任务有趣、有意义,第二组则报告说任务乏味无意义。这就是认知失调。  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话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20美元的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是对得1美元的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相对来说,改变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比放弃这个行为要较为更为容易。所以,被试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解决认知不协调有三种途径。  第一,改变行为,使行为符合想法。如有些班主任指认一些调皮捣蛋或爱讲话的学生当纪律委员,就是让他们认为自己有必要带头遵守纪律,为了避免行为与角色认知的不协调,这些孩子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不遵守纪律的做法。  第二,改变想法,使其符合行为。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比别人都笨,而期终考试时一门功课考了全班第一,他就会改变对自己原先的消极评价,认知到自己还不差,这样认知达到协调,学习动机无疑会得到极大提高。  第三,引进新的想法,改变不协调的状况。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比谁都聪明,而期末考试时有好几门功课都不及格,他就会改变自己原先的想法,发现自己只是个在班上表现平平的学生。如果他不承认这一点,他就会努力去寻找理由,如“太贪玩,没用心”,从而为了改变糟糕的表现而变得努力。(辛岩) 编辑:学生助理成童第八版知否,知否,应是海棠依旧——春日校苑芳菲记刘绍本  春深似海花如许,满园春色尽姣妍。  走进春光明媚的河北师范大学校园新址,若从北门沿着顺天大道前行,便会发现杏花和碧桃争先盛开,紫叶李和榆叶梅花团锦簇,报告着“桃李芬芳”的花信。放慢脚步,且端详那榆叶梅,其叶像榆,花像梅,枝短而花密,开得“唧哩嘎啦”的,说它“枝叶茂盛,花繁色艳”,一点也不过分。  若是从东边彩虹门进校,沿着北洋路前行,右手便是校园的“东水系”风景区,只见沿着溪流曲径通幽处,全被金黄色花枝掩映着。那可不是迎春,而是连翘。这株株落叶灌木,属木犀科,基部丛生,枝条拱形下垂,很耐干旱贫瘠,逢三、四月间叶前开花,看那拼力绽放的模样,人们又爱怜地称它“一串金”“黄金条”和“黄奇丹”。  不必过于留连,穿过四方广场继续西行,就在图书馆大楼身后,便是“西水系”风景区了。那里的兰溪岸边和映月广场侧畔,柳色青青,花枝招展。玉兰、紫荆、丁香、樱花,或含苞待放,或正值盛花期,争先恐后地进入最佳观赏时段了。  但是漫步于春花烂漫的校园,四处能够相遇的便是海棠了。品种多得是: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这种蔷薇科苹果属的小乔木,是中国特有的本土植物,素有“花中神仙”之美誉。有诗赞曰:“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它喜光、耐寒、抗旱、忌湿,不论孤植、列植、丛植,皆为美观。海棠,以抚媚动人的花姿,清气四溢的质色,让人陶醉。人们喜爱海棠,遍植海棠,说是可以突显自己的气质,美化自己的家园。  就在校园的中心地带,命名为“守正园”的地方,竖立着一尊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邓颖超的塑像,而这座塑像的周围,种着多株海棠花树,那是海棠的上品:西府海棠。  记得前些年从这个校园里走出的书法家赵文德,曾挥笔写出燕地老诗人王德恭的《庭院海棠》:“15 阳春三月吐芬芳,锦簇花团凝似霜。多彩还须初绽日,满枝珠蕾着红装”。一下子,便将这般海棠开花的色彩,点染出来了。不是么,早些仲春,晚些季春,只见艳艳的海棠花就从嫩绿变红的叶儿中冒出来,朵上花瓣大小相栱。其花未展时,花蕾红灼,似胭脂点点,展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西府海棠,花形较大,五至七朵成簇向上,迎风俏立,花姿明媚,楚楚动人。遇有雨丝风片袭扰,也不怕的:“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据明代《群芳谱》记载,一般海棠历来花无香味,只有西府这枝既香且艳。当年女作家张爱玲,说自己生平憾事有三:一为鲥鱼多刺,二为海棠无香,三为红楼梦未完。名鱼和巨著放下不论,只说闻不到海棠花的香味,那是因为没有碰到西府海棠,妄说了。  誉有“国艳”之称的西府海棠,伴植在邓颖超塑像周围。仰望去,那正是学校美术设计学院的塑雕老师,依照1986年6月13日她返回母校参加80周年校庆典礼时留影塑成的,面部神采,庄重而慈祥。透过繁花,走近塑像的师生敬慕又亲切地称她为:邓颖超大姐。校友邓大姐1904年早春出生在广西大江之滨,而青春的大好年华,却是在北方的海河之滨度过的。“五四”时期,她正是河北师大前身之一直隶第一女师第十级的学生,投身爱国运动,呼唤科学民主。1925年奉调南下,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几十年里,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烽火征程,戎马生涯,血火考验,繁重国务,直到住进中南海西华厅,才有稍为安稳些的环境,于是就在屋前庭院里养种了数株海棠花树,夙夜在公,日日为伴。直到后来,邓大姐还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合作写出《海棠花开》一文,追忆海棠树畔那些温馨时光。如今,校园的春花盛开,邓大姐塑像周边,怎能缺失海棠花的陪伴呢?花品人品,相照更映红啊!  那是学校文学院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吧,迈进守正园,临近塑像边的西府海棠,竟轻诵起咏花的诗词名句苏东坡七绝:“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人更能记起陆放翁的多首“海棠诗”,称赞此花“一枝气可压千林”,“千林夸盛丽,一枝赏纤柔”,“尤物终动人,要非桃杏俦”。是的,只见满园的春光里,西府海棠玉树临风,花枝典雅,馨香播远。知否,知否,敢问后来赏花人,应是海棠依样红。品味春天尚泽仁  春天,是一只黄鹂,驼着幽幽春色,栖落在广袤的大地上……没有夏日的酷暑,没有冬日的严寒,唯有春的温柔,把全部柔情与沉静注入这渴望温暖而又充满活力的黄土地。阳光润湿了大地,风景显得尤外美丽。我屏息而立,凝视时光深处,静静聆听着那些从冬雪覆盖中苏醒的万物。这是生命沐浴春色的腾飞,苍穹深邃,旷野无垠,草木尽情地摇曳着温馨与复苏的欢悦。  春天来了,它在崎岖小径上徘徊,春天在所有的枝条上萌芽开花,唤醒沉睡的生命,春天里诞生了一切,拥抱这可爱的世界。  夜深了,一切都静谧了,如碧荷上的凝露,谁在倾听?天是那么的蓝,月是那么的亮,身旁的星星像绽放的梅花,亮得动人,白得清雅,它们都在为月亮的升起而庆贺。满天星星,都是完整的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月在水中畅游,鱼在月中翱翔,今夜,水天一色,往事和月如闪烁的音符,开始跳动。  月光是世上最纯质的光芒,在暖人的春夜,我缥缈的思绪游弋不定,深藏的思念也在这时,忽高忽低。我翘首以盼,渴望着月与我的思绪共鸣,温馨怡人的记忆时时重现,我也在这春日的月光中酣畅淋漓,依偎月色,抚摸月色,月的晶莹普照着我,月的光辉圣洁了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开始成熟,也将在春天与月色中成为永恒。相遇与别离袁琳  相遇或许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悲哀的事情,相遇注定结局便是离别,花开必定会凋零。  离别是一个太过悲伤的事情,离别时刻的那份难舍难分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刻画的最为深切动人:“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的小舟已经备好,同伴催促着踏上征程,这一刻分离的两个人两手相执,本来准备好的千言万语却化作了满眼的泪水,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都无法表达此时此刻内心的不舍与留恋。此去万里,各一天涯,望自珍重,早日还家。离别之后更是无尽的伤痛折磨,那是孤独,那是思念,那是昔日回忆的刻骨铭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个人的孤寂冷清、忧伤思念无处向人诉说。这份悲伤是不曾享受到相遇的快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相遇又相离,有时候会使人学会悲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15 ,初见之时便已知晓终归是要别离。就像是一个具有预知未来能力的人,明明已经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悲伤的结局,明明自己也在为了改变这个结局而努力地做些什么,但是却无能为力。这是一份怎样的一份无可奈何的悲伤,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以及自己关心的人一步一步走向那个深渊,想要呼喊想要拯救,但事实上无论自己做什么都只是徒劳无功的挣扎而已,就像是深陷泥潭,越是挣扎越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无法排遣的悲伤有时就会不自由地产生美好的假想,如果相遇只是停留在初见之时的美好,就不会产生那么多分离之后的感伤。“如果还有选择,今生我不愿遇见你。没有那些美好的相遇相知相惜,即使没有那么多快乐,我也愿意接受。因为我实在无法承受因为这份短暂的欢愉而带来的长久的悲伤。”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永远陪伴在另一人身旁,就算是自己的影子都没有办法做到,当你身处黑暗的时候,影子便消失不见了踪影。有的人便是看透了这一点,宁愿自己独身一人,就算是不悲不喜也好。而有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孤独,即使没有一个固定的人常伴左右,但是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那么多,每一个阶段总有适合陪在身边的人,友人也好,爱人也罢。如此,他便一直处于一种寻寻觅觅的状态,等待着遇见那个对的人,与此同时,也做好了承受离别的心理准备。  对于相遇和离别,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和选择,或者快乐或者悲伤,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杂说•一生一会木棉  清玄先生说:“有时,人的一生只为了某个特别的相会。”我也是如此吗?自幼懵懵懂懂,虽到桃李年华,亦不醒矣。以旁人之目,观之草木,亦波澜不惊。岂不惊矣邪?未遇佳人也。一生一会,听之凄凉。穷生会之,当是值也。百年同船,千年共枕,与之相会,当感缘矣。纵然相离,亦自珍也。珍之惜之,吾不悔矣。编辑:学生助理袁琳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