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63309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试析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个性化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创新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个性化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探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推进教学
2、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等途径,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一、创新人才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性分析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高等学校对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责无旁贷,而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要。哈佛大学至今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杰出人物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而言,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声誉,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创新人
3、才还严重不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面对此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看,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设施条件,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学校办学条件而言,培养模式具有主观性,它强调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如果没有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创新的培养方式,那么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诚如钱学森所言:“现在中国
4、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既道出了钱老对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忧思,也反映了他对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深刻体会。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单一和同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高度统一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训练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最终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这种“统一”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多样化人
5、才培养模式,开阔学生眼界与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高校教学多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验、自由探索、自我发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既分化又融合趋势的彰显,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之间愈来愈表现出明显的落差。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化、注重“批量生产”、毕业生缺乏个性、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匮乏,这与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从发展的角度而
6、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长期以来,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一直被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视野狭隘、缺乏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力、缺乏实践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严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二、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面对“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一项代号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一批研究型大学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
7、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目前,各高校根据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因材施教,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优化模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特色平台。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从1998年开始,学校就先后成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