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

ID:10457508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_第1页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_第2页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_第3页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_第4页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今日全球化这一世界境况要求哲学思维的跨文化转变。跨文化哲学指称一个新的哲学工作领域。跨文化性概念标志一系列文化相遇的基本范畴:文化身份与民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主义、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特有性与陌生性以及跨文化解释学等。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计划是一种理念、假设

2、、路标、目标和一种普遍的哲学交往过程,因此,世界哲学并非有朝一日可以存在于客观形态的某种统一理念之中。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当代作用在于摆脱了所有排他性的绝对效应要求,在开放的视域中,提供了人类能够借以理解自身不同的一座平台。  关键词:卡尔·雅斯贝尔斯;跨文化哲学;世界哲学;存活哲学  简介:安德烈亚斯·切萨纳(AndreasCesana),哲学博士,德国美因茨大学教授,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  译者简介:金寿铁,笔名梦海,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3、研究员,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  1000-7504(2011)03-0005-08收稿日期:2010-07-25    1962年,在接受一次采访时,卡尔·雅斯贝尔斯谈到他大学生时代两个学期的学年,他告诉记者,他最初怎样开始学习法学,但几乎没有听法律讲座而是首先听哲学和艺术史讲座。然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简短的论断:“哲学讲座令我大失所望,我并没有发现我所寻求的东西。”[1](P33)然而,这个后来的医生和精神病科医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哲学职业。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自我评价,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从……我

4、的科学界限的体验中,导向承载生命的哲学”[1](P35)。  “承载生命的哲学”这一有说服力的表述使我们直接地认识到,大学生对大学哲学若有所失,而雅斯贝尔斯哲学思维的本真要求就在于此。哲学之所以能够承载生命全在于它寻求回答时代的生活理由,并且提出当下的迫切要求。这种思维是经得住考验的,因为它对当时哲学与科学、信仰与政治等境况作出了适时的、应有的反应。  全球化过程以及由于全球化所触发的各种各样的部分运动过程乃至文化渗透正在交替规定千年转折点的标志。在全球化加速过程中,迥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信仰信念和

5、生活方式相遇相撞。回眸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全球化这一世界事件(atik)于跨文化性概念本身。鉴于跨文化性概念,这个疑难理由关涉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关系概念:第三者(Dritt)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文化特有性(Kultureigene)和文化陌生性(Kulturfremde)。其中,这个第三者乃是一种有联系的视域,它使一种特有的、超越的交往空间得以可能。[3](P163)于是,跨文化性概念就与一系列概念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起来,而这些概念可标明为文化相遇的基本范畴,并且可以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论文导读:本论

6、文是一篇关于哲学思维的跨文化改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说是跨文化性疑难理由的结构性要素。每一个单个的范畴都刻画某一跨文化性领域的基本特征。最重要的范畴包括:文化身份(InterkulturelleIdentit?覿t)与民族中心主义(Ethnozentrismus)①,文化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特有性与陌生性,最后还包括跨文化解释学(interkulturelleHermeneutik)。上述一系列概念是我们关于跨文化性辩论

7、的主导概念,与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困难首先在于,在整合跨文化性的某一全体理论中,我们很难使这些概念摆脱相互矛盾,融合成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在民族中心主义概念之下,人们拒绝在文化身份概念之下觉得至高无上、完全正当的许多东西。其次,困难还在于,对文化身份的尊重不仅与跨文化交往(interkulturelleKommunikation)的标准自相矛盾,通常也导致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立场,标明另一种基本困难。第三个困难在于,特有性的规定仅仅与陌生性划清了界限,进一步说,陌生性仅仅在这个特有性之境中才能被把握到

8、。在此,可以说,这三个理由领域代表众多类似的困难,这些领域清楚地表明,今日关于跨文化性的讨论多么忍受一种普遍的“理论赤字”之苦,并且,我们对现行概念的使用,多么缺乏精确性。面对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形式,我们提出下述任务:对跨文化性理由的不同概念进行一番批判分析,与此同时,特别注意各自的前提,使之清楚明白或使之含蓄内隐。这样一种做法的意图和目的在于,促使我们掌握那些概念工具和理论工具,从而有助于清楚地解释并尽可能明确地描述跨文化性的基本理由。  因此,跨文化哲学恰恰把对当前权威性概念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