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

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

ID:10456128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_第1页
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_第2页
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论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freel2以上,通过对入选《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和《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试点丛书-规划设计篇》中的城市居住小区进行统计,在总计的44个小区中,用地规模在10hm2以上的小区占到总数的81.81%.中国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路网结构划定的,城市路网的间距限定了住宅区的用地边界。现代城市路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由此形成城市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这种以交通干道划定范围是依据邻里单位模式的结果。城郊住宅区域的设计相对自由。城郊住宅选

2、址城市边缘地带,大多距离城市中心10~20km,车时15~30分钟,周围有便捷的交通与城市连接。这些小区地形开阔,适合做低密度住宅,小区容积率一般为0.2~0.8,低容积率低密度是小区的最大特征和促进城郊住宅发展的巨大动力。伴随低密度住宅而出现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独立别墅、联体别墅和多层住宅。其中联体别墅又称To2,是介乎于公寓和别墅的中间形态,虽不如独立别墅豪华但价格不如其昂贵,也有独门独院、私家花园,故私密性和舒适性远高于城市公寓,受到市场的青睐。人类一直是以天赋的能力认知世界的,自古以来

3、直至功能主义占统治地位之前,人类构筑环境也一直以自身的尺度为标准,为了使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人的生活的物化反映,依照社区理论将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向邻里模式回归,依据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需求、依据人控制环境的范围和认知能力作为限定居住空间规模的依据是必要的。以人的尺度限定住宅区规模就必须了解人的认知能力。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由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130~140m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F·吉伯德

4、指出文雅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m,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m(即面积在50hm2左右)。因此,可以判定以人的尺度确立的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应小于5hm2.同济大学周俭等学者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我国居住小区规模应该是不超过150m的空间范围或4hm2的用地规模,其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近。从发展角度看,低密度住宅有其不可代替的生命力。低密度住宅的近人尺度和体量确实能够体现建筑以人为本的特征;在建筑单体上可以塑造很多个性化的东西;在使用功能上,低密度住宅提高了舒适

5、度;在环境营造上,体现出高密度住宅没有的宽松。2、建筑个性化和类型多样化回顾我国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等具有示范性的居住区规划,其组织结构一直以小区模式为惟一模式。在住宅商品化、土地有偿使用政策逐步实施并日益完善后,由于地价的作用以及针对居住空间区位的差别,居住空间的建设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城市中心为平衡高地价形成的高层高密度模式,以及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者对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功能设施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多样的规划模式等。因此应认识到小区模式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

6、区位、环境条件和地价因素等)、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做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在市郊发展低密度住宅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满意的建筑形态满足购买市郊住宅业主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一方面,发展商可以用购买土地节省的开发成本和建造低层住宅节约的建设周期用于个性化住宅设计的投资和实践;另一方面,无论是独立别墅、联体别墅还是多层住宅都容易做出比高层住宅丰富的平面和立面。一个大型的郊区住宅区往往可以为用户提供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类型的住宅产品,这是市区高容积高密度住宅难以具备的优势。比如,扬

7、州市郊的润扬森林公园低密度住宅小区首期中,就有多层公寓、复式、双联体和多联体别墅、独立别墅等多种类型和户型,提供80~350m2建筑面积的多种选择。在设计中,注意创新和个性化的体现,如多联体别墅中的带有内天井的户型设计就非常有创意,受到市民的好评。在住宅商品化实施以后,出现同一社会阶层在相同空间聚居,不同阶层在居住空间上分异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应正视这一客观现象,并在居住空间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就需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要素做出不同的规划,比如在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

8、间中需要类似手工作坊式居住环境,需要在居住地附近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就业场所(比如各种小店、小摊点等)。而高收入阶层需要更多的娱乐休闲设施、停车泊位以及与提高生活舒适程度相关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设施等。在居住空间规划与空间组织中对这些差别的有效对应是无法通过具有先验性的小区模式,以及建立在小区模式基础上的居住空间优劣评价体系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以多种规模结构和规划模式对应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真正向关怀人的生活与心灵的社区、邻里模式回归。这些多样化的需要在市郊都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