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5133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7
《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的选择在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日本是唯一的成功地由后发展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经济的非西方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发展战略及贸易模式选择上,日本并没有拘泥于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而是在战后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局面下,形成了具有超前性的独特的工业化发展及贸易模式。解释日本战后初期贸易模式选择的一系列动因,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是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他说:“
2、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通过对外贸易能形成“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的良性循环。(注:转引自莽景石:《日本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模式与政策选择》,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对外贸易是为过剩产品找出路,通过市场扩大而促进经济发展。总之,人们对贸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良性互动关系给予积极的肯定。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说就是国际分工理论。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直接通过国际贸易理论来表达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和赫
3、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贸易的产生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由于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造成了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这构成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即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资源能够被最有效地利用,贸易双方能得到比各自闭
4、关自守时更多的利益。他说:“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8页。)斯密的这一理论旨在说明,一国出口的是那些在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外国同类商品处于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的则是那些在生产成本方面相对于外国同类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商品。其交换的结果是使双方都能够得到比不发生贸易时更多的利益。即斯密的这理论非常强调一国外生的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重要性,从而绝对
5、生产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各国间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及贸易利益的大小。但是,斯密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其生产成本都相对于外国同类商品的生产成本处于绝对劣势,这个国家是否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事实上,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国家比较发达,经常是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比较低,从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较高,从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然而,在两国之间仍然有贸易发生。显然,应用绝对利益理论就难以对此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于是,大卫·李嘉图在1817
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在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其中心论点是,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其有比较劣热的商品),这样两国都可以突破本国资源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消费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增进自己的福
7、利水平。与此同时,两国的生产资源也能够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世界的产出也将达到最高水平。由此可见,李嘉图提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是一种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成本上的相对差别,而不象斯密提出的国际分工的依据是一种生产上、成本上的绝对差别,正是在这一点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具有科学的进步意义。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论证了一国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横择其轻的原则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该理论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上
8、也很较好地解释了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原因。然而,总体来说,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理论过于简单地把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源仅归结为技术水平的差别,且单一生产要素等诸多假设也不符合客观现实。所以,进入20世纪,一些经济学家对古典模式尤其是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作出了修正,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