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识助我成长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知识助我成长》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主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内容而设计。是第二框题的铺垫,对整个教材的连贯性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的涵义和作用,义务教育的地位、涵义和特征等知识点,明确“作为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的“二、我与他人关系”中:“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
2、行义务”的目标和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增强爱学习的意识。能力目标:通过理解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我国法律对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树立维权意识。知识目标: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受教育权的含义;识记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
3、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确立依据: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学生只有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更好的丰富和完善自己,学会学习,打造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更好的迎接时代的挑战。2、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确立依据: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义务教育的法律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只有明确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责任,才能学会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更好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的三大特征是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它是对义务教育涵义的进一步丰富,
4、它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义务教育,并让学生将义务教育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地理解受教育权的意义。二、说学情八年级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其次,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使他们难以正确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三、说教法: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
5、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据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一)讨论教学法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讨论教学突破教学重点,以教育的现象和时代热点话题作为材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探究课本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情境教学法设计依据:八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有
6、好奇、求异、感性的特点,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和文字案例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从而掌握知识。四、说学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同时在对时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探究式学习法。(一)自主学习1、理论依据:自主学习是《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2、实际做法:在突破重点“教育对个人、国家的作用”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知识改变命运”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然后让学生展示。学生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收集、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过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材料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学到了新的知识。(二)探究学习1、理论依据:素质教育要求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只有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才能掌握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才能成为有创
8、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2、实际做法:在突破教学难点“义务教育的涵义和特征”时,我列举法律规定和案例,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内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分析、探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五、教学程序本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