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07527
大小:9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登山杖使用方法图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登山杖使用方法图释:手杖不等于拐杖 手杖并不是单纯的拐杖那么简单,根据国外研究报告显示,当下坡时,膝盖部分的受力在没有使用登山杖的时候比使用登山杖的情况多出22%的大腿肌肉消耗的能量也多出21%。 使用登山杖恰恰能偶通过改变对人体中心的支撑方式,来缓解负荷过大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很多的户外爱好者在手杖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手杖,不但不能帮助你降低符合,反而会给你买下隐患。手杖使用的几大误区误区一:单杖还是双杖 手杖主要有两个作用,平衡和支撑,或者完全可以归纳成一个作用,平衡的支撑。手杖可以增
2、加受力点,降低腿部的负荷,但是如果只使用一只手杖,不论你把它摆在那边,支撑的力量都不是平衡的,即使手杖一侧降低的压力会转移到没有使用的一侧,反而会因为受力不平均而增大受伤的可能性。 再者,从理论上说任何受力点与地面接触都会产生反作用力,人体的双腿作为平行的两点,在行走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如果只是用单手杖,在一边产生反作用力,而一边没有的情况下,人体的平衡性反而降低了,当然通过人体肌肉组织的协调,这些问题都可以背掩盖,但在突发状况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问题还是会爆发出来,这时候危险就产生了。所以在欧美,手杖
3、大多是成对销售的,更有一些品牌设计了左右手不同的款式,适应两手不同的抓握需要,而在国内由于传统对拐棍的意识,以及对概念上的认识不清,很多人在山地运动中任然使用一只手杖,这是对于对手杖使用的最大误区。手杖不是腿脚不变时支撑身体的拐棍,它是帮助你省力行走的工具。误区二:什么样的长度合适 徒步用登山杖:升高×0.7Or手臂成垂直 竞走用杖:身高×0.66误区三:手杖用很久也不会坏吗 确切地说如果你选择一个好的手杖品牌,并且使用方法正确的话,手杖是不容易损坏的。它并不属于一件易耗品。但是手杖不是铁杖,它也有一些脆弱的
4、零件容易出现问题,有些零件会因为因为磨损而失效。 容易发生的问题有:杖托丢失;杖尖磨平或脱落;固定杖杆的膨胀塞失效;腕带断裂。这些问题如果不是经常,大量发生,都属于正常现象。杖托丢失大多是因为安装时没有真正安好,好的手杖品牌杖托都会有一个锁死装置,一点锁死很难取下;杖尖的磨损也很难避免,在坚硬的材料也不可能保证永不磨损,杖尖的脱落一般属于链接的工艺问题,发生问题的概率极地,但并非毫无可能;膨胀塞失效一般是有磨损会在特殊环境下螺纹变形造成的;腕带的断裂则一般是因为腕带的材质,在长期使用或极端环境下产生材质脆化的结果。好的
5、手杖品牌对这些易损零件都提供可更换的配件,所以即使发生问题,也不能担心,只要不是杖杆本身的问题,那里坏就换那里就是了。误区四:购买的原配件手杖适用与所有环境吗? 其实我们购买到的手杖基本可以称之为裸杖,这是手杖适合一般情况下的使用。好的手杖品牌还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了很多可跟换的配件,使手杖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跟大的作用。杖尖保护套:很多人认为那个橡胶套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存放手杖的时候起到保护擢用,防止杖尖刮坏其他物品,其实这个橡胶套的作用远不止这样。如果在坚硬的岩石、水泥、柏油马路的路面行走,使用橡胶套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普
6、通杖尖,即降低了杖尖的磨损,有能提供更加的弹性和摩擦力。杖托:杖托起的作用是防止杖尖过深地插入地面,是手杖更易操作,同时降低杖尖损坏的可能性,更具不同的使用环境大致分为:沙托、雪托、泥托、山地托等。大致来降,越松软、越不稳定的路面。需要受力面积大的杖托。腕带:腕带的使用也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长距离的换血和健行需要完全包裹手腕的全裹式腕套提供更多的支撑;而在一般的滑雪和山地运动中,脚宽的化纤合成织物腕带,更舒适也更轻便;而对于极限环境下的使用,传统的尼龙材质腕带,在可靠性上更胜一筹。【长度调整】:手杖按指示的方向转动,上
7、端部分用左手紧握时下段部分向右转动会锁紧,向左方向转动时松开请先锁紧底部一节,然后再按刻意调节中间的部分调节长度请在刻意范围内进行,不要超过STOP标记,请用适合的力量拧紧,如果过分用力将会出现松开困难现象。【腕带】:腕带要在宽松的状态下调节长短。正确的运用腕带,能把身体的力量均匀分配到手杖上。手从下而上套住腕带,之后将腕带和手柄握到一起。下山时握住手柄头的部分套腕带的状态也比较舒适。【雪托的安装及拆卸】:安装时,把雪托用力卡进槽;拆卸时,双脚并拢向下踩雪托。【保养以及注意事项】:手杖掉进水里或潮湿时,请拔出进行干燥处理;
8、超过STOP标记以上拉长时使用会损坏零部件;杖尖采用的钨钛合金制作,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来保证在登山、行走时接触地面之间的安全性,若卡在岩缝时不可妄加用力;不要用登山杖拉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