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06645
大小:13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6
《儿童时期心理层次需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快的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家长应首先理解儿童心理卫生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齐鲁风心理服务门户网。 本文将对儿童时期的心理需要进行分析。主要理论依据为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几十年来流行甚广,也是国外
2、心理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
3、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现在最新的需求理论称为“需求范畴论”:生理范畴(吃、喝、拉、睡、玩、性、衣、住、行,完全出于生理需求)、心理范畴(安全、信任、自尊、自我实现、求知)、社会范畴(隶属、群性、社会强化、社会认同、社会承认、社会赞许)乳儿期儿童的心理需求:从出生到一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为乳儿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说,孩子对情感的需要与吃奶的需要同等重要。因为乳儿正是情绪急剧分化、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如
4、能多加关照,对培养健康的情绪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孩子的环境要优美,经常更换不同色彩的纸带、气球或其它玩具,经常听优雅轻快的乐曲,要经常逗逗孩子,要经常抱抱孩子。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感、归属感。婴儿期儿童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面对的问题有断奶的问题、大小便的控制、克服天然的恐惧感等。这是时期的儿童逐渐开始由生理范畴向心理范畴、社会范畴转化,从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逐步提升到行为养成、社会承认和赞许等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
5、理需求:三至六、七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的长托在幼儿园,有的仍在家里。家庭和幼儿园都应重视幼儿的心理需求。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有着较强的“独立”愿望。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时孩子要求独立,有时不太听话,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宜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硬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正确对待相处理幼儿的口吃和遗尿等疾病、正确对
6、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支持孩子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以心理范畴的需求和社会范畴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了。他们要自我实现、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要求有隶属感、有群体感,要求有社会认同、承认和赞许,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需求: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为学龄初期儿童。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要逐步适应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也由此造成了心理需求的转变。这个时候要注意做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进行入学教育。愉快的学校生活有益于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如果让孩子把上学视为精神负担,势
7、必有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形成有缺陷的人格。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学习欲望增强的时候,也是开始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培养“标准儿童”。教育儿童和对儿童的要求,不要面面俱到,啥都管,啥都说,而应让孩子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孩子遵守良好的生活制度,讲卫生,有礼貌,不自私,不说谎,其它问题则不必多加干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生动活泼,聪明伶俐,身心健康的好儿童。不要给孩子“加码”,造成学习的心理负担。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切不可让分数把孩子压得直不起腰来,抬不起头来,将头脑束缚得死死的
8、,更不可让他们完成力不从心的学习任务。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的心理需求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动态过程。家长要及时把握儿童心理需求,与孩子交心,仔细观察,及时满足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在让孩子身体茁壮成长的同时,让孩子的心理不断得到健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