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88043
大小:725.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07-06
《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离(转换)性障碍郝伟.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目的要求一、掌握: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二、熟悉: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三、了解:神经症与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关系。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法律责任。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conversion)disorders]源于早期的歇斯底里(hysteria),由于歇斯底里在非医学界被广泛理解为无理行为的贬义词,故在中国译为癔症(hysteria)。在ICD-10中,癔症的概念已经被废弃。取而代之
2、的是分离(转换)性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概念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精神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消退。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或身份,或出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暴发。患者可以有遗忘、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性。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但患者
3、本人可能否认。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在适当的环境下,或在催眠或精神分析治疗中,精神世界分离或“丢失”的部分可以恢复;有时可很快完全恢复。共同特点的核心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躯体感觉与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患病率:国外报告终身患病率女性3‰~6‰国内12个地区总3.55‰;农村5.0‰城市2.0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大多数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城市3.55‰农村一、病因与发病机制心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社会文化因素分离(转换)性障碍1.生活
4、事件2.幼年创伤3.性格特征现代社会兴奋表现减少躯体表现多遗传?身体健康状况?发病机制(心理学假说)精神分析观点沟通理论观点知觉阻滞观点行为主义和社会文化观点二、临床表现(ClinicalFeatures)(一)分离(转换)性障碍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amnesia)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fugue)3.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stupor)4.出神与附体(tranceandpossessiondisorders)5.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dissocia
5、tivemotorandsensorydisorders)(1)分离性运动障碍(dissociativemotordisorders)肢体瘫痪、肢体震颤、抽动和肌阵挛,起立不能、步行不能,失音症(2)分离性抽搐(dissociativeconvulsions)(3)分离性感觉障碍(dissociateanaesthesiaandsensoryloss)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二)其它分离(转换)性障碍1.多重人格障碍2.Ganser氏综合征3.情感暴发另外,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可在一些
6、人群中集体发病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具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中各种障碍的临床特征;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3.有心理致病的证据,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性事件、问题或紊乱有明确的联系(即使患者否认这一点)。分离(转换)性障碍诊断(CCMD-3)标准心理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下列一项: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起病和应激事件之间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二)鉴别诊断1.癫痫分离性抽搐应与癫痫发作
7、相鉴别癫痫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瞳孔多散大且对光反应消失,可发病于夜间;发作有强直、痉挛和恢复三个阶段,痉挛时四肢呈有规则的抽搐,常有咬破唇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发作后完全不能回忆;脑电图检查有特征变化。(躯体疾病,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癫痫大发作等)2.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刺激因素的关系密切,患者在强烈的应激性事件后立即发病,病程短暂,无反复发作史。3.诈病多发生在监狱、法庭、工伤及交通事故中;有明确的目的;症状受意志控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一定的疾病过程其规律。4.躯体疾
8、病躯体疾病病史、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可进行鉴别5.精神分裂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出现的情感爆发、幼稚行为、附体妄想、木僵等易与精神分裂症所出现的症状相混淆6.躁狂症7.器质性遗忘症多为表现顺行性遗忘、逐渐加重、智能全面下降四、治疗治疗中应贯彻以下原则:①不直接针对症状;②不鼓励症状的残留;③掌握适当的环境;④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一)心理治疗可采用暗示性技术、催眠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电刺激等。在治疗过程中注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