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84841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中国经济与社会建制(institutions)演化到目前的格局中,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数年的连续增长。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关注,使有学术和社会使命感的经济学家们自然反思我们现有的市场机制和政治体制与未来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在近两年世界经济的低迷中,中国经济一支独秀。可是,就在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歌舞升平之中,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的杨小凯教授却警钟长鸣:"注意中国社会的后发劣势!"在两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讲演中,基于西方经济学家沃森的"后发者劣势"理论和"对后来者
2、的诅咒"概念,小凯提请人们注意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这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小凯的核心意思是,由于落后国家发展比较晚,自然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这使得落后国家在没有一个良序制度条件下,单凭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简单模仿,难能取得发达国家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经济成就。小凯还特别指出,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改革制度总是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小凯认为,即使落后国家单凭技术模仿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可能会给长
3、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导致长期发展的失败。小凯还专门列举了中国忽视制度建设所带来的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呼吁中国政府在从事经济改革的同时,尽快开始以宪政民主为目标的制度性建设。 细读小凯的见解,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简单否定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较低的成本摹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后发者优势",而只是指出,人们不能只是单纯满足于技术摹仿而忽略制度建设。否则的话,短期的快速增长会为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埋下祸根。 针对杨小凯的独到见解,林毅夫教授最近撰文,对小凯的中国制度方面的后发劣势说提出了全面商榷。毅夫
4、指出,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毅夫进一步指出,以私人所有权为基础、以自由民主为本质的宪政民主体制,既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这也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针对小凯的"后发劣势"说,毅夫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制度先行是否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制度
5、先行是不是必然能够将一个落后国家、地区变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不是没有制度先行,经济发展就必然会有很大困难,就必然会造成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是不是只有像英国那样,先改革宪政体制,才能避免后来发生的困难? 对于上述种种问题,毅夫认为,除英国之外,我们还没有发现世界上哪一个发展中国家,先进行了宪政改革,然后才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相反,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看到先进行宪政改革引起很大社会混乱的例子。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巴基斯坦、菲律宾都是如此。毅夫指出,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没有进行小凯所说的彻底宪政改革,也
6、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当然,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着一些经济于社会问题,但能不能把所有中国的问题都归罪于没有进行宪政体制改革。因此,设想一个国家、地区,先用五十至一百年改革宪政,然后才来发展,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毅夫提出了"制度内生说"。他认为,宪政体制改革并不仅仅只是立宪问题。宪政改革,必然要涉及到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的相互制衡。问题是,即使宪法上规定有这样的制衡,这并不代表在现实中必然有这样的制衡。毅夫进一步指出,制度是重要的,但一个最优的制度实际上
7、是内生的,且内生制度其实与发展阶段有关系。具体宪政体制来说,毅夫指出,要形成相互制衡的宪政体制,必须有好几个在政治力量上大约相等的集团。如果没有这样的集团,即使通过了一部宪法,也只不过是让在政治上有垄断权力的人来利用这部宪法固化他们的垄断权。毅夫举例到,台湾在国民党统治下也曾有所谓的《宪法》。但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一方面将之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则利用其中的条文为其政治垄断进行辩护。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宪政体制改革,但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却是一个无可置否事实。这本身就说明技术模仿就能使得经济发
8、展得很快,并不一定就必然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毅夫坚持认为,如果没有经济成功得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将十分困难,因为制度于经济发展水平有内生性。 小凯,毅夫,一南(澳),一北(京),两大各具理论洞察力的经济学家,两个朋友,论剑华山。这自然引起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孰是孰非?谁对谁错?可能的答案是:如果这样问问题,本身可能就错了。因为,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本无对无错。经济学家看问题,亦自然各有自理。且小凯和毅夫的见解,各有见地,并在在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