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ID:10382979

大小:6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_第1页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_第2页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_第3页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_第4页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一、前言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学者们很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从不同角度对形成此现象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马歇尔从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两个角度研究产业集聚,认为中间投入品和劳动力的共享以及知识溢出诱使企业在空间上接近,获得外部经济。并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Marshall,1890)。Henderson(1997)把外部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行业内的外部性,即企业层面的外部性导致产业集聚;二是行业间的外部性,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位于同一区位所产生的外部性。Venables(1996)认为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更有可

2、能在空间上集聚,产业间的前向后向联系使得生产上下游产业的企业为节约运输成本和产生规模外部经济而在空间上接近(Ohlin,1957)。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差异学说提出资源禀赋和相对生产率的差异是影响专业化、地域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因素(Krugman,1993)。克鲁格曼(1991a,1993)认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市场需求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强调源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源泉(Krugman,1991,1993)。我国过去20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沿海地区集中,拉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区域发展趋势与产业集聚不无密切关系,对区域发展的关注使得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地

3、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与地区专业化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胡佛系数、熵指数等方法分析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贺灿飞、谢秀珍,2006;文玫,2004;魏后凯,2002;范剑勇、杨丙见,2002),但是这些方法没有剔除企业规模对产业地理分布的影响,产业集聚的分析仍是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定量描述,没有对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地理集中加以区分(Devereux,Griffith,HelenSimpson,1999)。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关注的都是单一产业的空间分布,没有对产业间的空间集聚进行分析。事实上,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是由单个产业内部企业的

4、地理接近,更多的是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之间企业的地理接近。Ellison和Glaeser(1997),以及Devereux(1999)等人提出了产业间空间集聚程度的测度方法——产业间集聚度(co-agglomeration)。此方法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较为准确地反映两个或数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有利于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方法,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但是没有对产业间集聚的机制作进一步的分析。不同产业之间企业的地理接近可能缘自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Krugman,1991b;1996),因为具有紧密投入产出

5、关系的产业之间地理接近有利于节约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也可能由于企业拥有共同的产品市场或共同的要素市场。也就是说,地理邻近可能是由关系邻近带来的,也可能是由于规模外部经济所致(王缉慈,2001)。本文拟以我国制造业二位产业分类部门为对象,利用产业间集聚度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两产业间的空间集聚程度,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对于造成产业间空间集聚的原因究竟是投入产出关联还是规模外部经济作进一步分析,以探讨我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的机制。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1.产业间空间集聚度Ellison和Glaeser(1997)等人提出产业间空间集聚度可通过r个产业总的地理集中度减去加权后

6、的各产业各自的地理集中度,除以相应权重,可得r个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程度。Devereux等人(1999)对其公式做进一步简化,公式如下:2.产业间投入产出系数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分析产业部门属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影响力系数是测度某产业最终需求增加对各产业部门产生的生产波及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平均值强弱程度的指标。感应度系数是测度第i产业受到的需求感应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平均值的强弱程度。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和辐射大,多为原材料投入比例大的制造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多为原材料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一般是易受其他产业影响的中间需

7、求型产业部门,这些产业往往也是对于其他产业发展制约程度高的基础产业,如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产业,往往是最终需求型产业部门,如轻工业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是中间需求型制造业,这类产业多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同时对经济发展制约也大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大、感应度系数小的是最终需求型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小、感应度系数大的是中间需求型原材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的是最终需求型产业,也有加工程度低的原材料部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