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82246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的论文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效益型农业飞速跨越,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满足这一需求的根本在于教育。高等农林院校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主动适应农林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足农林,以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为核心,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农林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
2、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农林业人才的专业构成和岗位设置等都做了较大调整。如何尽快适应形势变化,应对社会需求,把握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高等农林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高等农林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文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宣传农业经济政策和农业与农村法律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cOm 高等农林院校要拓展高等农林教育的覆盖范围。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地构建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努力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从而真正增强高等农
4、林院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2.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办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和社会的认可程度。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否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是该类学校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因此,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必须抓住地方政策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来,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在第十次党代会中提出了四省和三浙江的目标,全面启动了生态省建设项目。最近,浙江省委又在第十二届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
5、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着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浙江省的两创总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地方的高等农林院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突出生态创新目标,转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浙江经济发展和战略部署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指导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成为影响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农林类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己经无法
6、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多样化,根据所处时代环境的特征和要求对高等农林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使培养出来的多样化人才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多样化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的教育方法、手段和社会适应性,因而也应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农林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深入改革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 二、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现有高等农林本科院校37所,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均尝试了从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宽专业口径,塑造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7、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角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在52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拓展专业口径,实施按类培养的要求,以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重素质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1.科学地进行专业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