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76104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论文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级的科技人才和各级各类合格的建设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级的科技人才和各级各类合格的建设者,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特长
2、,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拓意识不断得到培养和发展。所谓创新,就是指个体、组织、社会发现自己没有发现过的思想或事物。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应首先从课堂上予以突破。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增强课堂创新意识吉尔福斯说过:“创造国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人口中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人的灵魂演算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求。”现代心理学研
3、究表明,每个正常人,从儿童开始,都具有创新能力,而且青少年时期最富创新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学法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耐心启发和诱导、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思路,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及创造性的学习方法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要求广大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4、,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让学生想创新、能创新,给学生以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艺术导演,创设优良的情境和浓厚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
5、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逐步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二、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摇篮。对于敢于提出打破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因为,只有接受挑战、战胜困难,才能挖掘潜力、发展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说:“发现千千万,起点只一问。”因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大胆质疑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特
6、别是在学生不想说、不敢说或说错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因为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独立见解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时,学生会在内心产生成功愉悦的感觉,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愿望,会把教师的鼓励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和动力,会不断鞭策自己,向新的目标努力,最终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见,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受实践范围和知识储备的局限,对许多知识理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会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而会
7、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某一问题时,想好一点就谈一点,理解一个方面就谈一个方面,不要等到考虑出完美无缺的答案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谓完美无缺的答案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书,边理解,边讨论,边创新,边运用。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新生个体思维规律,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智力活动,又是一
8、种精神状态。创新意识是一个观念问题,创新能力则属于技能问题。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前提下的。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宽裕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不可求全责备,更不能简单地作出能者多劳结论。相反,对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观点和见解要及时补充、完善,组织讲座或辩论,通过集体智慧的帮助加以解决。而对那些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加以点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