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65167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向//-->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在近50年间一直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目前,世界正以前未有的速度变化着,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均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虽然从20世纪迈入21世纪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的期望,使我们不得不经常反思已做过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学地理课程,使它能够根据社会的进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课程综合、以
2、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
3、包括历史和地理)。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之中。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
4、的。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
5、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学文理科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变为
6、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认可。中学地理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M)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
7、建教材的框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