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论文关键词:古代书院教育 研究生教育 启示 论文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文章回顾了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教学模式、学术研究、师生关系、人格教育等方面揭示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色,并着重从师生关系角度探讨了书院教育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他族未闻有”的独特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为主、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的教育特点,是书院教育与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相似之处。1922年蔡元培
2、向学界推荐《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大纲》第一张“宗旨及定名”称:“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其自动之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现真理,造就人才。”蔡元培之所以对此“宗旨”大有好感,皆因感慨于“近二十年来,取法欧美,建设学校;偏重分班授课、限年毕业之制。书院旧制,荡然无存”,故寄希望于“和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也曾大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1]20世纪中国大学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没有继承中国古人的“大学之道”。因此,探索书院教育的特点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当代研究生
3、教育有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书院”的名称始现于唐朝,当时书院分官私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①,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在四川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宋朝统一国家后,急需大批治术人才,所以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开学校,育人才”。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书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大
4、生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2]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书院在北宋盛极一时,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②到了南宋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亲自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进一步促进了南宋书院的发展,使书院成为理学教学研究的中心。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元朝时,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和加强控制的政策,使得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但同时书院的官学化倾向也更为明显。然而,元朝的书院对于当时文化的普及,理学的传播,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明朝立国至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由于统治阶级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对书院不重视、不提倡,造
5、成书院数量减少。明正德(公元1506—1521年)之后,书院开始复兴,至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勃兴。明中叶以后,书院先后四次遭到当权者禁毁,其中以第四次最甚。东林书院因“讽讥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③宦官魏忠贤党人“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由此,书院一律严令禁毁。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燕京,出于对政治统治的考虑,继续实行抑制书院的政策。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中央政府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书院逐渐复兴。然而清朝的书院不分官立私立,都要受政府的监督,宋元时的讲学自由就不复存在了。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6、)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色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书院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它在两者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特点,以及其良好的读书治学经验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一)自学为主,重启发诱导。 书院教学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读书,慎独思考,独立作业,自行研究。教师围绕各学派观点和学术著作进行教学,但在其中只起启发点拨作
7、用,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3]强调学生个人自学钻研为主,教师着重以自己的治学经验来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学习。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主要方法就是读书,“为学知道,莫在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其在执掌白鹿洞书院时,要求学生刻苦钻研,自行理会,认真研读经、史、子、集各类书籍。朱熹自己可谓读书自学的典范,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提出很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