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ID:1035819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_第1页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_第2页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_第3页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_第4页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_第5页
资源描述:

《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企业“危机-发展链”原理初探(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微观主体,由其自负盈亏的性质与特征所决定,必然应该成为市场竞争中奋斗不息的竞技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行为人能否自然地做到“居安思危”,或长期拥有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态度与热情,进而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众多的理论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如消费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经济的影响以及竞争对手等因素的变化,市场总是处于瞬息万变之中,很难想象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

2、会一劳永逸地在今后任何时期都能毫无变化地保持下去。国外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总结道:“市场上唯一不变的经济规律就是市场永远是可变的。”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基本规律,必然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这也正是古人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要义之所在。可见,市场规律要求并迫使企业必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导致这些因素的根源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居安思危”,方可预防并化解潜在的危机威胁,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是能在现实的危机来临之际应付自如,避免茫然失措。这正如《孙子兵法》上所言“是故智者之虑

3、,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于解也。”其次,国内外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也证明,危机乃至危机意识是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强大压力器和精神力量。一方面,当现实的危机降临到企业面前、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安全感受到严重的威胁之际,职工的命运便与企业的前途悄然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时若能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鼓动与激励,便会极大地激发全体员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从而变现实的危机为强大的压力,并使企业及其行为人化压力为动力,化沮丧为振奋;另一方面,一旦企业行为人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萌发了不满足于现状的危机感与

4、忧患意识,这必将导致他们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唤起全体员工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创新动机与创新行为;并能使企业在成功面前长期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理智的判断。总之,危机以及危机忧患意识的存在,应该能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而沉重的压力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作用下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动力;从而驱使企业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系列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腾飞与发展。这一过程形象地说,即“危机→压力→动力→创新→发展”。对此,笔者简称为“危机─发展链原理”或“危机压力和动力原理”。(二)显而易见,上述“危机─

5、发展链原理”对广大的国有企业而言是有很重要的启迪的。“市场永远是可变的”经济规律,要求每一个国有企业及其行为人必须培育必要的危机忧患意识,并使这一现代经营理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企业内部的每一位职工脑海之中,通过危机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有益于改革和发展的小环境,形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克服阻力与难关”的巨大凝聚力;激励全体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促使职工对企业的前途与命运予以极大的关注,使职工时刻感觉到企业的前途危机四伏,因而不可须臾懈怠,最终形成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患难的“命运共同体”。然而,应该看

6、到,现实状况并非完全如此。传统体制下生成的国有企业不仅缺乏强硬的外在压力机制;也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国有企业或其行为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的惰性;并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企业行为人既不愿去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更不想主动承担创新的责任和风险,较多的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竟然已成为鞭策不动的“睡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拨改贷”改革不但没能改变我国国有企业投资效益低下状况,反而使国有企业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计划经济时期,鉴于国有资本投放的无偿使用所造成的资金运营的低效率与巨额浪费现象,1980年

7、代初期,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单位的改革方案,拟试行国有资产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银行(有偿)贷款的办法,以期增强用款单位的责任感,1985年“拨改贷”全面推开。按理说,“拨改贷”应该是属于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活动的有益尝试,它应该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抑制国有企业的盲目投资需求、培养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但是,实际运行结果却完全否定了上述理论推断。到目前为止,国有企业负债率已高达80%以上,十几年的间接融资制度并没有增强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压力,当然更谈不上实现企业的腾飞与发展了,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在目前采取“

8、债转股”的方式来为国有企业化解巨大的债务压力与风险。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直观地说,与“企业家”这一生产要素在我国的“缺位”有关,即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自身素质与经营能力上,大多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企业家规定或要求相距甚远。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国有企业制度和干部制度等的不合理。具体说,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导致了国有企业投资主体非人格化倾向极为严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