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55973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度的动力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度的动力研究尽管政府和公民都认识到公民参与制度化的重要性,但制度化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制度化动力严重不足。下面由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度的动力研究的公共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度化的动力机制 摘要:当前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倾向于选择非制度参与途径,导致参与的秩序混乱且效率低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度化能够有效化解这一问题。尽管政府和公民都认识到公民参与制度化的重要性,但制度化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制度化动力严重不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度化的动力机制在于:公民方面,以公共利益与
2、公共意识共同驱动;政府方面,以公共利益与民主意识共同驱动;非营利组织方面,以公共利益和整合意识共同驱动。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度化;动力机制 逐渐走向富裕的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热情很高,因为他们已意识到公民参与对于维护个体利益的重要性。但为数不少的公民选择的参与方式游离于制度之外。公民参与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无序公民参与的存在。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正是无序公民参与的突出表现。本文试图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实现制度化的突破口,以期提升公民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同时推进协商民主的健康运行。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
3、度化动力不足的表现 在民主传统较为匮乏的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基本由政府掌控,公民直接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在实际运作中面临诸多因素的限制。从公民层面看,这些限制因素主要有:他们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公民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公民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公民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高低;公民所处的政治环境[1](P4)。这些因素同时也是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动力。 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公民总体参与的时间及可能性。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公民参与意愿比较强,因为他们有可能抽出比较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参与。经济贫困地区的公民由于疲
4、于应付生计,拥有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少,他们基本无暇顾及参与公共政策。作为个体的公民经济条件不同,参与公共政策的可能性也就不一样。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需求层次随之提高,政治需求也相应提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公民,他的需求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政治需求无从考虑。 公民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公民参与的能力高下。充裕的时间只是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实际参与还需要一定的参与能力。通常情况下,接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公民参与能力比较强,而接受教育年限较短的公民参与能力较弱,因为前者接受的思想训练及掌握的知识量更多。此外,知识水平较高的公民更能领会
5、公民参与对于公民的意义。 公民所处政治环境的民主强弱直接决定公民参与的机会多少。在公民具备参与能力和时间之后,政府能否为公民参与提供适当的机会成为公民最终能否参与的关键因素。假如政府不为公民提供任何参与机会,公民参与能力再强、时间再充裕也无济于事。公民参与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开明的政府为公民参与创造各种机会,专制的政府则关闭公民参与的一切机会。 从政府层面说,推动政府实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包括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2](P125-1
6、30)。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常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压力也是空前的。为了取得在治理方面的竞争优势,中国政府需要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提高决策的效率。内部动力主要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公共决策文化的进步[2](P134-136)。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治理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政府完全包办的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转型需要,多中心治理势必取代单中心治理。为此,政府不得不迎合这一变革趋势,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都可以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但外部动力
7、并非政府所能左右,因为它受诸多外部因素交互影响。内部动力则是政府经过自身努力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动力,所以它才是根本动力。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公民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公共政策;而为了实现善治,政府也有动力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但从参与方式看,无论公民还是政府均倾向于选择非制度途径。尽管政府试图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诱导公民选择制度参与途径①,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实际上,政府和公民的制度化动力都严重不足。 政府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度化过程中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出于懒惰心理,为数不少的政府官员并不支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因为他们认为公民参与势必增加
8、政策制定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公民参与对政策制定于事无补,反而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与其如此,不如组织若干专家与官员共同闭门制定政策效率高。在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