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

ID:10348772

大小:81.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06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_第1页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_第2页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_第3页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_第4页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而引发的道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道德问题的各种原因,探讨了规范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建设性范畴和结果要求。关键词:网络道德问题规范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对信息的迅速占有成为可能。然而,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信息化浪潮在给人类带来了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某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是一个在目前情况下还属于缺少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领域,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同现实社会一样,网上的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特点:

2、在现实社会中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在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良心来维系。因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是不易被察觉、被监督的。因此网络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实际上是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道德约束的网络行为开始频频冲击传统社会的道德底线,现实生活中的毁谤、非法侵入、盗窃、黄毒等等恶行在网络上一一再现,网络道德问题已经非常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一)由网络引发的道德问题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危机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里,我们且就以下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1、国际道德价值的冲突网络世界以其独特的开

3、放性和虚拟性,对传统民族道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廉价易用的通信技术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全球化正逐步形成。这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同时,它又对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产生了融蚀作用,并促成了强势文化更快地侵蚀弱势文化,使西方价值观得以借其语言优势抢占更大的营盘(据调查,互联网上90%的信息为英文信息)。原有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重新建立。阶级、社会、国家的概念将被重新改写——网络逐渐侵蚀了国家的界限。一部分国家的权力被剥夺了,在新一轮

4、的权力角逐中,所谓的“全球文化”将吞并弱小文化。同时,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而不能直接侵扰他国民众的恶意政治信息,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也已经可以自由地超越天然地域屏障而发挥其作用。这样一来,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内容传播方式超地域性的矛盾便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间、地区间道德和文化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大了维持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面对具有全球文化特征的网络社会的扩大趋势,一部分人从网络全球化中推出了“文化全球化”、“道德全球化”等观点。这种泛文化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虽然看到了网络社会的一部分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思想、文化、

5、观念、伦理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就是由于上述特点的不同。如果消解其中的个性而简单地强调其共性,就没有了道德评断的标准而言。前苏联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味地向西方靠拢,全盘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其失败教训足以让国人深刻反思。我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民族心理与西方世界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既要融入“全球文化”、“全球道德”之中,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必然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的全面挑战。目前,互联网已覆盖了我国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与之连接,而且发

6、展的速度正日益加快。同时,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又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先天不足,加上我国在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管理水平较低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使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强调全球化,显然是对国家、民族文化、道德存在合理性的否定。2、人际道德情感的冷漠在数字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日益减少,人们通过电子邮递、网络来交流思想、观点、传递感情。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造成了人与人在交往中较少感情的全面投入,人的内心世界被掩藏起来。同时,个人主体的更加凸显使人既可以有选择地拒绝他人的网上访问,也可以通过网络一

7、夜之间寻访到成千上万的朋友。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也可能因为彼此间的趣味相投和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真实的社会中靠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取“自我认同”。只不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只是片面的,网民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网上学12全文查看校、电子商场、电子银行等的出现,

8、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许多人宁愿和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