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39429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试论文学价值的二重性——兼谈接受美学的缺陷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文学价值的二重性——兼谈接受美学的缺陷本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形式主义的趋向。从俄国的形式主义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以至英美的新批评和语义学派等等都是以对作品作静态的、孤立的分析为特点的,这类研究方法一般不把文学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更不去关心文学的历史发展和读者因素。所以这些理论虽然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起来看无疑有很大片面性。作为对这一趋向的一种反拨,六十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接受美学(或称为文学接受理论)。接受美学一经出现,在短短的二十
2、年中已风靡世界了。这种理论把文学作品置于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来研究,把接受活动与作品的形成过程统一起来,认为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于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在这种理论看来,离开了接受活动,作品就仅仅是一些印在纸上的印刷符号而已。基于这种观点,接受美学把读者纳入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列,这对于文学研究的发展的确是一个重要贡献。接受美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以虎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和以伽达默尔等人为代表的哲学阐释学在文学理论中的反映。所以这种理论也正如它的哲学基础一样,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过于强调
3、接受活动对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了。对文学作品的独立价值有所忽视,从而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本文即试图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接受美学的失误进行剖析,并就接受美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对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作详细介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建立起一种“交换”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人类,从某种需要出发来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白然界固有的诸种规律和物质材料不仅满足人类已有的需要,而且刺激其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随着人类认识能力
4、与需要的变化,“客体”的外延在不断地扩大着,以致人类自身—生物学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以各种方式物化了的人类精神都作为客体而存在,成了人们认识和欣赏的对象。于是与主体需求的性质相适应,客体在主、客体的关系中表现出被人们称为“价值”的属性。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页)可见价值就是事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那些属性。由于价值属性与人的需要相对应,因而要研究那些只是由于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才成为客体的事物以及人们对这些
5、事物的评价,就离不开价值理论。卢梭早就指出,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人类不仅发现了自然界的价值,而且发现了人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正是由于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即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才不仅创造出了诸如工具、建筑之类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而且还创造出具有精神价值的产品:文学艺术。由此可见,文学艺术不仅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精神籍要的价值属性,而且它本身就是这种精神需要的产物。所以文学艺术与欣赏主体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价值关系。既然如此,对这种关系的研究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利用价值论的观点。接受美学理论打破了文学本体研究中那种
6、静态的,孤立的传统,把对文学本体的研究置于流动着的主客体关系中来进行。在这一点上,这种理论可以说是站到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但是离开了价值论观点来探讨这种由需要和价值联系起来的关系,就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文学接受理论由于这一缺陷,因而在某些方面暴露了它的不足与错误。譬如在接受理论的核心问题,即作品在何时才算完成的问题上,接受理论就陷入了不能自解的逻辑混乱之中。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的发生史(创作过程〕结束后,在进入影响史(接受过程)之前还不能算最后完成。这时的作品只能称为“本文”,也就是说它还算不得文学作品。
7、甚至有人还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仅仅是一个结构框架,其具体内容君要读者阅读时来赋予。这种观点其实是否定了文学作品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它只能永远是铅字印成的“本文”。如果说有文学作品存在,那也只有对个别读者而言。因为“接受过程”永远是个别的、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接受过程”,那么按接受美学的逻辑当然也只有因读者而异的文学作品。这样一来接受理论的文学本体论就带上了相对主义的色彩。它意识到了欣赏主体对作品的影响,却未能解决这种影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于何处的问题。我们以为,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体
8、系,它的信息量是恒定的。因此文学作品对于具有正常心理状态和理解能力的人,具有客观规定性。但是,文学欣赏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在两个读者那里造成完全相同的反应。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存在于主、客体两方面。就客体方面而言,文学信息本身只有一定程度的清晰性和确定性,这就给主体的想象,联想留下了一定范围的自由。就主体方面而言,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知识水平,文学修养,思想情趣和精神状态,亦会使同样的文学信息在不同的欣赏主体那里造成不同的反应。上述两种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