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38148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论以“敬”为经重建道德文化之要义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以“敬”为经重建道德文化之要义的论文道德文化要考虑现实,个人觉悟高低不同,若一味强求过高的道德准则,则难以在大众中贯彻实行。“敬”是修身、涵养的修炼,是一个相对容易让人自愿执行的道德规范。能在人心里唤醒平凡的“敬”就是道德的进步。 关键词:敬;道德文化;道德重建 中图分类号:b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099-04 改革开放历经了30多个春秋,伴随着奇迹般的经济发展,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彰显。人们从生活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环境,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过渡到奢侈品琳琅满目的今天,无可
2、避免地导致了思想多元化。在无节制的虚荣心和功利主义驱使下,道德滑坡也就可以预期。但问题是近年来道德滑坡的严重性有渐渐超出大众容忍度的趋势。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4月的一次座谈上慨叹“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并要求大家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以应对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的问题。[1] 社会是由人的群居而形成,所以社会道德的重建必须以个人道德的培育为重点。社会道德有赖法律的权威来维持,而个人道德则必须依靠“心”加以制约。道德滑坡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对
3、不道德行为过于纵容,当违法的不道德行为鲜有受到法律制裁时,人们就不会敬畏法律。法律是根据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而设置的规矩,公民有必须遵守的责任,其有效性是基于人们对它的畏惧。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假如能够在人的内心里构筑一条道德底线,与外在的法律相辅相成,那么,社会必然更加祥和,正是“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文化起源于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生老病死的无奈和面对莫
4、测前程的担忧。法国哲学家里克尔认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2]而包尔生更认为:“对上帝的畏惧是道德的基础。”[3]对无神论者来说,畏惧大自然就是畏惧上帝,在原始恐惧之余,文化建立之后,人类心中的害怕和恐慌渐渐被敬畏取代。随着人们的觉醒,伦理、道德不独源于害怕,而自发的敬、爱日增。正是这种敬、爱之心调和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大爱出于无私,小爱犹需付出。囿于范围狭小,小爱对社会道德的贡献有限;而希望大部分人都有无私之心,无异于缘木求鱼。“敬”则较易植入人心,毕竟人类道德的基础是因敬畏而始
5、。本文以“敬”为轴,论述应对当前道德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敬”的涵义 敬,肃也(许慎《说文解字?卷九》)。敬,警也,恒自肃警也(刘熙《释名?释言语》)。现代汉语里最常见的含义是“尊重”、“尊敬”,大约相当于英语中的“respect”。在中华文化的传统里“敬”常用于“敬天地”、“敬鬼神”、“敬祖先”、“敬老”等等。“敬”在华夏文明里占有重要地位。礼记云:“山川神祗,有不举祀者为不敬”(《礼记?王制》),又云:“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军旅思险。隐情以虞。”(《礼记?少仪》)周易:“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6、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文言》) “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颜回将西游,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说苑?敬慎》)。从孔子对其爱徒的一番教诲可见“敬”的分量。其实论语里还有二十多处提到“敬”,最常为引用的有:“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论语?雍也》)、“敬事而信”(《论语?学而》)等。 “伊川程子甚爱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
7、偷'之语。盖常人之情,才放肆则日就旷荡,自简束则日就规矩”(张鑑《浅近录?卷四》)。北宋理学家程颐很赞同《礼记?表记》里所说的:安于放肆的生活会使人日渐荒废浪荡,只有以庄敬的态度去待人接物才可以自强不息。他提出“主敬”是修养的重要方法,“敬”是持己之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他认为生活上人不可能独处,必然受到天地万物的影响,更不可能没有担忧和顾虑,只有人心里有“敬”才可以克服,并处之泰然;“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唯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程颐《二程遗书?卷
8、十五》)。“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五》),“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五》)。程颐认为,修好内心涵养,自觉保持整齐严肃便可达至“敬”。及至南宋,朱熹在继承程颐“主敬”说的基础上,整合出更为系统的“敬论”。朱熹认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