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业安全体系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银行业安全体系问题研究提要:防范危机、维系安全是银行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其他国家的银行危机及其处理方式,为中国银行业的安全树立了标杆。中国银行业的安全性并不令人乐观,引入外资加快商业银行的化进程成为有效的举措,但这仅仅是银行业安全性问题的一个方面。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银行安全体系的构建,这是保障银行业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关键词:银行业安全体系银行危机风险控制银行安全问题涉及两个层面: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安全问题是银行的个体安全问题,是每家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问题。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之首,即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
2、时应付客户对银行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本文的银行安全问题是银行的宏观安全问题。这是银行业的安全问题,是指银行业能否应对自身产业的风险和危机。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银行业的安全经营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防范危机,维系安全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一项长期使命。一、直面银行危机——案例综述银行业的长期安全经营对一个国家的是至关重要的。银行危机的频发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系统性的银行业安全问题。案例1:阿根廷银行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银行危机严重困扰阿根廷。1980-1985年,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由9%上升到30%,168家机构关闭。1989-1990年,不良资产占国有银行资产总值的
3、37%,倒闭银行的总资产占金融体系资产总值的40%。案例2:泰国银行危机。1997年泰国银行呆坏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相当多数是投向房地产业。此后,股市和房地产下跌,银行陷入危机,有58家金融机构停业,部分被中央银行接管,部分被外资收购。案例3:俄罗斯银行危机。1998年8月至12月,整个银行体系的亏损达到350亿卢布,导致银行体系的资本总额减少了30%,资产质量明显下降,逾期贷款的比重比年初增加了165%,引发储户挤兑,本外币存款余额急剧减少。18家最大的商业银行有15家不能正常支付。上述三个案例分别是拉美、东南亚和体制转轨国家银行危机的典型,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总观其共性,危
4、机的发生固然与宏观经济形势相关,但是银行体系本身的脆弱性无疑至关重要,这种脆弱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过度依赖外资,削弱金融经济自主权。阿根廷银行业的私有化出现了外国化趋势,目前,其十大私营银行中,七家为外资独资银行,两家为外资控股银行,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68%被外资银行所控制,在危机中,一些外资银行过度甚至恶意转移资金,造成国家资金外流,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丧失。2、金融监管不力,银行经营缺乏自我约束。泰国的监管当局忽视了监控制度的建设,银行股权高度集中,缺乏对股东的约束,制度薄弱,关联贷款很高。在缺乏控制和自律的情况下,银行无序盲目地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而俄罗斯
5、通过“休克疗法”放开了银行准入制度,却没有相应手段规范众多新设银行的经营活动,在随后实施的打击洗钱犯罪活动中,又掀起了新一轮银行信任危机。3、个别银行经营风险迅速扩散,引发全行业的整体危机。个体危机的快速传染在上述国家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成为银行危机的原发性根源。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银行安全体系来遏制风险扩散,特别容易导致公众信心不足而加剧存款挤兑和资本外逃。二、银行业安全性的衡量标准通过上述银行危机的分析,银行业安全性的衡量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金融资源的控制权首先是外资参股比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重
6、是衡量金融资源控制权的一个显著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外资银行参与中资银行经营决策的深度和广度。这个问题一向比较敏感,许多国家都对此设定了上限。中国银监会规定,单一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比例不高于20%,总的外资比例不超过25%。这个比例上限设定的难点在于把握其合理性,即究竟怎样的一个比例才能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前提下确保国家对银行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