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建设如果需要寻找某些标志性起点的话,"> 中国信息化建设如果需要寻找某些标志性起点的话," />
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11794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信息化10大布道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信息化10大布道者
2、第1.lun0cm0pt;TEXT-INDENT:21pt;mso-char-indent-count:2.0;mso-char-indent-size:10.5pt">中国信息化建设如果需要寻找某些标志性起点的话,1973年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联合设计组的成立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甚至更长一点的历史中,有一些人我们必须记住,就算我们不记住,后人也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作为最初的启萌者与布道者,他们对中国信息化的贡献有目共睹,并成为了信息化浪潮的航标。有很多人热
3、爱自己从事的事业,但把这个事业只看作是自己的事业,而有不少人虽然也认为是自己的事业,却更是大家的事业。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为身处的领域做些什么,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热爱显得细微而又深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很多人超越他们自己而为此感到欣慰。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布道者。陈启申ERP的普及教育工更愿意称自己仅是一个“ERP的普及教育工”的陈启申满头银发,戴着眼镜,典型的学者风范。他撰写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基础》曾是中国许多早期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士的必读书之一,这批人现在已是中国信息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还有不少成为
4、专家级的人物,但面对陈启申,还得恭恭敬敬叫上一声“陈老师”。陈启申老师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度过的。常年帮企业搞技术改造,使他对企业资源的利用及企业作业流程等有很深的认识。1987年,陈启申开始接触MRPII,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其后接受了一套比较正统和完整的培训,并参与主持了试点项目的实施。整个过程下来,陈启申深深感到应用MRPII是一种对制造业非常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这之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MRPII的普及和培训工作。1992年退休后,陈启申对MRP
5、II的热忱并没有减退。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企业的了解,加上丰富的信息化系统实施经验,使他在讲解理论的时候深入浅出,大受信息化管理相关知识初始接触者的欢迎,也让他拥有了一批又一批课堂上的学生。在退休近10年后,陈启申将自己多年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写进了《供需链管理与ERP》一书中,又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普及教育工作。布道指数:★★★★★蒋明炜中国MRPII“黄埔军校”校长相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不少人都知道蒋明炜的“三个三分之一”论断,即“国外的MRPII软件1/3可以用、1/3需要修改、另外1/3是不能用的”。这
6、个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业界一度盛行,可想而知,当时的蒋明炜已是国内响当当的MRP专家了。蒋明炜现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软件工程中心首席专家,而自动化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做MRPII的单位。从1978年至今,蒋明炜一直以自动化研究所为根据地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亲自负责了中国多家较早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工作。1994年,是用友、金蝶等公司还沉浸在财务软件丰收喜悦中的时候,自动化研究所出资筹建了利玛公司,而且一开始就是从MRPII做起,蒋明炜在其中主持具体工作。有自动化研究所研究背景及蒋明炜等人的名
7、气做依靠,利玛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早期不少MRPII人才都跟利玛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也是将利玛称为中国MRPII“黄埔军校”的由来。尽管后来有蒋明炜带着60多位技术骨干从利玛集体出走的事件,但众说纷纭,是非难断,而蒋明炜治下的利玛对推动中国信息化进程尤其是人才的培养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布道指数:★★★★★杨天行“第一”的背后按照中国人称呼人的习惯,对杨天行的称呼很难统一。赛迪顾问公司的职员应该叫他杨总;作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外人也有叫他杨会长;而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则应该是杨院长……而这些,仅是作为他对中国
8、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外在象征。杨老是第一届清华大学计算机训练班的学生;第一批国产通用计算机研制的参与者;华北计算机技术所的参与创建者;最早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学院的发起者之一,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第一位中国软件协会会长;中国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从学生时代到其后身居要职,杨天行在电子信息科研管理领域足足有40多年时间。在各种“第一”的背后,是他个人的幸运,也是他的努力与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贡献。不可或缺的,还有人们对他的普遍认可与尊敬。布道指数:★★★★★JohnCarlson告诉中国有个ERP许多跨国公司跑到中国,
9、能在这块土地上成功,往往跟某一个或几个人有极大关系。四班在中国能够落地开花便是一个叫JohnCarlson的美国人靠运气与努力促成的。跟SAP的西曼一样,JohnCarlson是个对中国非常熟悉也很友好的外国人,而当这种友好化成一种细微感情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的想为中国做点什么。1988年,时任四班产品研发副总裁的JohnCarlson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