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ID:10292796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_第1页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_第2页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_第3页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_第4页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 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林楚王、秦戎与洛之戎——新见先秦西戎史料初探《文物》2008年第1期发表张光裕先生《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一文(下简称《试释》),刊布了包括楚王酓(熊)盘、匜各1件,“救秦戎”鬲7件、豆2件、方座簋2件等一批有铭青铜器。这些铭文富有史料价值,本文欲在张先生的基础上就若干问题,谈一些浅见,敬请方家赐正。为讨论方便起见,先将器铭录下:酓(熊)盘:楚王酓(熊)作持盥盘(图一)。酓(熊)匜:楚王酓(熊)作持(图二)。“救秦戎”鬲(豆、方座簋同):唯贰日,王命竞之定救秦戎,大有于洛之戎,用作尊彝(图三)。一、竞之定《试释》已将1973年湖北当阳季家湖出土“救秦戎”钟与上述鬲(豆、方座簋)铭

2、联系起来,指出当为同一事件,这是十分正确的。案,钟铭曰: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两者对勘,可知钟铭的“竞坪王”就是鬲(豆、方座簋)铭的“竞”,“竞坪王”简称为“竞”。李零先生在《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谥——重读“秦王卑命”钟铭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6期)一文中最先将“竞坪王”读为“景平王”,即楚平王,“景平”和“平”都是谥号。我们知道,周代的谥号往往多至二三个字,而且还经常简称为其中的一个字,如周贞定王亦称为“定王”或“贞王”等。楚王中也有二字谥号者,如楚考烈王,亦曰“楚考”或“烈王”;楚顷襄王,亦曰“顷王”或“襄王”。在出土文献中楚声王又称“圣桓王”,楚惠王又称“献惠王”。所以楚平王

3、之称为“景平王”或曰“景”,都是毫不足怪的。楚国有“竞”氏,我以前推测就是文献中的“竟”氏或“景”氏,后来李零先生《“三闾大夫”考》(《文史》2001年第1辑)断为“景”氏,是从楚平王的谥号得姓。去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六)》中有《竞公疟》篇,“竞公”乃篇中的“齐竞公”,即“齐景公”;同书《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两篇也见“竞坪王”,无疑可读为“景平王”。这可以佐证李先生的卓识。《试释》已指出“竞坪王”还见于葛陵楚简,看来作为谥号字的“景”在出土文献中毫无例外读作“竞”。现在周代谥法用字部分保存在《逸周书》的《谥法》篇中,其中“景”字有三说,一说:“由义而济曰景”。二说:“布义(

4、一作德)而刚曰景”,陈逢衡注云:“《春秋考异邮》曰:‘景者强也。’”三说:“耆意大虑曰景”,孔晁注云:“耆,强也。”(见《逸周书汇校集注》7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案,黄锡全等先生曾将“竞坪王”解释为“武力强大或强盛的楚平王”(《“救秦戎”钟铭文新解》,《江汉考古》1992年1期),虽不准确,但“竞”字确可训作强劲之“强”,两字古音也相近。《谥法》篇中的后两说的“景”可能都是“竞”之假借。先秦考古资料中迄今未见“景”氏,一律写作“竞”,而汉代人名中却只见“景”氏,而不见“竞”氏。至于《史记》、《战国策》所记战国时楚人“景差”、“景舍”等作“景”字,疑为西汉时的改写。因此,我们认为

5、谥法用字中原本应有“竞”字,后与“景”混而为一了。楚国的“竞”氏由楚竞平王而来,以谥为姓,似可不必改读为“景”。至于“竞平王之定”,应该如董珊先生《出土文献所见“以谥为族”的楚王族》中所说,是楚平王之后裔。现在新出铜器中的“竞之定”与他应是同一人。二、洛之戎“救秦戎”钟铭“秦王卑命竞坪王之定救秦戎”中的“秦戎”,前人或以为指秦兵,或以为是秦国的蔑称。现在从新出鬲等器中“王命竞之定救秦戎,大有(功)于洛之戎”之语分析,“秦戎”应指秦地之戎。“”字,《试释》或以为可读为“功”,则“大有功于洛之戎”与“救秦戎”攸关。案此说可从,“救秦戎”的结果是“大有功于洛之戎”,这要联系西周以迄春秋战国时期秦

6、、晋、楚等强国与戎人的关系来阐明。戎与西周政治相始终,《史记·匈奴列传》云:“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至春秋中叶,“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胊衍之戎。”泾洛之间是西周以来诸戎人长期盘踞之地。值得指出的是,“洛之戎”的“洛”应即虢季子白盘“搏伐玁狁,于洛之阳”之“洛”(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洛阳”下注云:“此雍州浸之洛,非豫州之伊雒。”),指今陕西的北洛河,而非河南洛河。案,今河南洛河古名“雒水”。周公营雒邑在雒水之北,战国时改称“雒阳”。至三国魏时,改“雒”为“

7、洛”,遂称“洛水”、“洛阳”。因此,“洛之戎”是“泾洛之戎”而非“伊雒之戎”。春秋中晚期以后戎人处与秦、晋、楚之间,不断被兼并,诸戎人依违于强国之间以谋生存,而列强也借助戎人的力量以图争霸。晋兴姜戎败秦师于殽、率阴戎伐周,以及晋、楚争夺陆浑之戎等,都是显例。1957年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所出“荆历钟”有“晋人救戎于楚境”之铭,也反映了晋楚争戎的史实。《后汉书·西羌传》有几段话概括了春秋战国时戎人与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