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90338
大小:5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新儒家:人类学本体论哲学的要素分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儒家:人类学本体论哲学的要素分析 摘要: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哲学是其学术思想的坚定基石。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是这个理论在李泽厚处理传统与现代矛盾时的具体运用。只有在对其进行哲学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李泽厚所处的时代、思想背景。李泽厚的转化思维才能得到清晰的的阐释乖评价。 关键词:新儒家;人类学本体论;传统思想;转化 一 李泽厚的学术思想80、90年代产生了一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既有人指责他“反马克思主义”、“自由化”;又有人批评他“死守马克思主义”、“保守派”;也有人称他为“大陆新儒家”;还有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作
2、这样的判断:“综观李泽厚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倾向,我认为李泽厚仍然没有摆脱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文化逻辑。他是本着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来伸张自由主义。按照西化派的逻辑从观念上来演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李泽厚也曾给自己贴过一些标签,“我在文化上既不是国粹派的保守主义,也不是西化派的激进主义,倒可以说提蔡元培式的‘兼容并包’的‘自由主义’吧?……如果并非政治概念,说我提倡某种自由主义,那我愿坦承不误。我仍以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也许是自由马克思主义’吧?记得俄国当年也有这种马克思主义,又叫‘合法马克思主义’,即反对暴
3、力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李泽厚表示:“我那些书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人认真注意。也许过几十年后才能被人真正认识,我常常只点到一下,就带过去了。”“我认为我的许多东西也许要等到三十年后才会被充分理解。” 看起来,对于这个多面孔的李泽厚一时定位还比较困难。本文试图通过80、90年代李泽厚关于传统文化转化思路,结合他的人类学本体论,对李泽厚学术进路进行清理;通过还原李泽厚的学术研究路向,结合他的学术进路标识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学术思潮演化,对李泽厚这个“大陆新儒家”的思想作出解析,作出我们的判断和结论。
4、 二 经过自近代以来百余年古今中西文化的碰撞、撕裂的中国人,如今明显感觉到自己精神、信仰的无家可归。现代新儒家就认为,由于失去制度化这个根基,儒学业已“花果飘零”(唐君毅语),变成所谓的“游魂”(余英时语)。在李泽厚看来,中国当代思想的建立不可能西化,即不可能奠基在古希腊文明和中世纪基督教精神基础上,但也不能回到新儒家宣扬的孔孟陆王的“心性之学”。早在80年代初,李泽厚就反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历程。“应该站在广阔辽远的历史视野上,站在中国民族真正跨入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明与全世界文明交溶会合的前景上,来对中国文化传统和
5、仁学结构进行新的研究和探讨。这样,对孔子的再评价,才有其真正巨大的意义。”写于70年代末期的《孔子再评价》在李氏整个传统文化研究中应该可以算是一篇非常有分量的文章。此文中提了许多新颖的概念,如“实用理性”、“乐感文化”、“文化心理结构”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其独特的学术视野。李泽厚抛弃了当时学界纠缠不清的关于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而是将孔子放在中华传统铸型之初以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背景下评价孔子及其学说。其中,“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道德主体性”等概念,对儒家礼仪制度的人类学探究,孔子思想中
6、的忽“礼”而推“仁”,对孔子“仁”的结构主义分析,凡此种种,都显示了李泽厚孔子研究的与其建构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精神联系。李泽厚通过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的考察中,认为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自孔子“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内在自觉”形成“心理本体”始,其间经由孟子、汉儒,直至宋明理学,无不指向其主体性哲学之核心——心理本体建构。正是李泽厚的这些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系列研究论文的发表,学术界,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人便非常敏感,认为他的学术立场已经背离了写作《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时的批判向度,思想业已趋于保守。1986年,李泽
7、厚为此专门撰文澄清,不乐此誉。但是90年代中期后,对于有人目之为当代“大陆新儒家”,他欣然接受。这说明,李泽厚的学术重心差不多已经向中国儒学回归。他同时多次强调,他和现代新儒家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种差别就表现盘炭于传统儒学的认识和现代性的转化上。在80年代,李泽厚不仅反对现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的理解,“如果仅以孔盂程朱或孔孟陆王作为儒学的主流和‘正统’是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程朱陆王所发展或代表的只是儒学的一个方面。儒学生命力远不仅在它有高度自觉的道德理性,而且还在于它有能面向现实改造环境的外在性格。这就是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光
8、辉命题为代表的方面。”“如果说,孟子、《中庸》和宋明理学在‘内圣’人格的塑造上作了贡献的化;那么苟、易、董和经世致用之学则在培养人格的‘外王’方面作出了贡献。所谓‘现代新儒家’轻视和抹杀后一方面,并不符合思想史和民族性格史的历史真实。”而且对现代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