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ID:10288644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_第1页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_第2页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_第3页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_第4页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难题论文摘要: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在现代企业中,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就变得格外重要。而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现代股份制企业,由于其所有权上的特征,它的公司治理问题就变得难上加难。必须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论文关键词:现代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  一、现代股份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最早出现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业主制企业与合伙企业。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发展,一个人或少数人的资金实力越来

2、越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庞大需求,于是一种把小资本聚合成大资本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就应运而生了。股份制企业一经出现,就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正如马克思关于股份制的精辟论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除了集中,股份制的另一特点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由于股份制企业往往股东人数众多,股东不能共同经营企业,只能通过投票选出他们认为具备企业家才能的人来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这些经营管理

3、者就与股东构成了“联体企业家,”张维迎指出“,一个股份公司的特征是企业家身份的分解”。这种资本所有者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存在一个独立的受托职业经理层来经营企业并向资本所有者负责的企业组织形式就称为现代企业制度。钱德勒认为,古典企业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合一的企业,而现代企业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企业。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形式或者典型形式,以其在优化资源配置、筹集社会资金、分散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的无可辩驳的优越性而成为现代经济中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  然而,就在我们充分享受由集中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现代股份制企业却在经营管理方面

4、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包括股东参与成本、由“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其中最突出的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问题。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企业经营者的效用函数并不一致,前者追求的是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后者追求的是更高的薪金和更多的在职消费以及声誉地位和人力资本的增值等。股东和企业经营者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再加上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这就必然产生企业经营者为追逐个人私利而损害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和决策失误的经营风险。即使企业经营者是股东之一,只要他并非享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上述问

5、题就依然会存在。显然,这种委托代理问题在古典企业中是没有的。鉴于此,是否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解决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问题就成了现代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二、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及其公司治理难题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新的企业制度中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无疑是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尽管目标是明确的,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十分清楚,但在实践中,问题却远非如此简单。因为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必将引发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一些政府

6、部门的既得利益将受到损害、内部人控制将受到制度性制约、结构调整涉及部分人员的下岗等。而既得利益集团总希望绕过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努力在新制度中保留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新的制度。改革开放多年来国企改革步履维艰的进程正是这一改革艰巨性的明证。  再进一步,是否只要我们的国有企业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就能取得甚至超越西方现代企业的治理效率呢,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国有企业的产权特征。按张维迎的观点,国有企业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剩余索取权被授予由一个以上的个体共同组成的共同体,公众,每个个体享有相同份额的剩余索取权,没有

7、人有权将剩余索取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同私有的股份制企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股份公司的所有者按照其股份索取剩余,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平均索取剩余,第二,股份公司的所有者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将剩余索取权转让给别人,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无法转让其剩余索取权。国有企业资本的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全民的任何一个个体无法从国有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中获得足够激励“搭便车”成为必然现象,剩余索取权的虚置也就成为必然。这样,在国有企业制度中,全民中每一个个体对其在国有企业中的财产所有权并不能有效行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并不能明确由全民行使

8、,因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比,国有企业的这种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与财产所有权的不一致导致的结果就是终极监督和控制人不能有效行使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权,这就缺乏由激励而导致的自发的监督。因此传统意义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