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87454
大小:7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6
《书体发展与文体自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书体发展与文体自觉【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所存“纸”字意义关系重大,影响深广。该时期社会用字,书体发展,各体皆备,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文体、使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文体发展特别是与书面文学发展的关联更为直接。而书体的完备,除了文字系统楷化完成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规律外,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当时就是书写介质转换的实现即纸张在魏晋南北朝真正普遍进入日常书写领域;社会的因素,则是家庭教养的积累和崇尚书艺的社会需求。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体裁流别,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书体的发展和介
2、质的转型,自会有助于某些内在联系的发现。 唐抄本“纸”里所包孕的材质、工具及其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用字的媒介体质空前繁富。石刻、纸张、简牍等文字载体,应有尽有。其中的纸张,是新出现的书写介质品种。观察魏晋南北朝文字发展,不能不留意介质转换,也就不能不首先讨论一下这个“纸”字。在现存考古发现的纸质材料时代较晚的情况下,人们首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字的记载。现在通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成书于东汉,也就是跟传统上所说的蔡伦造纸差不多相同的时代,但该本已经过了唐宋之际的修改,
3、存在若干传抄变异。该本“糸部”收“纸”字,并分析说:“絮-苫也。从糸氏声。诸氏切。”其中的“-”,是如何用来界定絮、苫关系?其实一直是模糊不清的。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解释是,“絮-苫”揭示了由絮到纸的加工生产过程。这样一来,絮、苫之间的“-”符,似乎兼具了解释词和数量词功能。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按照制造程序作过细致的联系: 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造纸和纺织,在《说文》里,这方面的资料也非常丰富。综集起来,可以了解古代手工业的制作方法和制作程序。这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上的伟大创造。我国的造纸术
4、,据史书的记载是后汉时代蔡伦创造的。晋代范晔的《后汉书》上说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其实,造纸决不是一个人发明创造的,也决不会是没有前人的经验、突然创造的。在蔡伦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创造了纸。《说文》已有纸字,它说:“纸,絮一箔也(从段改)。”可见周秦时代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大概最初是用乱絮造纸。絮是丝麻剩下的碎乱的继。古人把这种东西或者续在袂衣里御寒,犹如今天的棉花(我国古代没有棉花,南北朝时才由印度
5、传入,见俞正燮《癸巳类稿》);或者用来造纸。造纸的方法,是把乱絮沤在水里,再漂丽擎之,使乱絮碎散为末,成为纸浆。再用箔使纸浆漏去水分,成为平匀的薄片,曝干后即成纸。……什么是箔?《说文·竹部》:“箔,潎絮箦也。”《广韵》:“箔,漂絮箦。”扬雄《方言》卷六:“床,齐鲁之间谓之箦。”注:“箦,床板也。”《说文·竹部》:“箦,床栈也。”可见古代造纸用拼合碎木板为借。段玉裁说:“澈絮箦即今做纸密致竹帘也。《糸部》曰:纸,絮一箔也,谓絮一箔成一纸也。纸之初起,用敝布鱼网为之,用水中击絮之法成之。纸字箔字载于《
6、说文》,则纸之由来远矣。” 陆宗达的上述解释,是依据段玉裁的改字改注。钱存训教授对汉字载体作专题研究,所著《书于竹帛》同样涉及这个问题,但又不同意段氏的改动:北宋《说文》从廿(笔者按:一符之混淆,下同),后人改为“笛”,从竹。《说文》谓“笛,折竹箠也”,似与造纸无关,故段玉裁再改为“箔”,又加水旁,适合其“以澈絮箦”释造纸之说。今人释“纸”字,大多从段说,其实所据有误,应该仍照旧本从甘作“苫”。《说文》称“苫,盖也”,《尔雅·释器》云:“白盖谓之苫”,徐锴曰:“编茅也。”大概是指用茅草编成的一种席
7、,作为覆盖之用。因为透水,可能最早造纸时,即用以承载在水中击碎的敝絮,水中的纤维体附着于席上,待水流去,便黏合为一张薄页,干后即成为纸。这种偶然的发现成为最初造纸的意念,应该是极可能而顺理成章的事。但古代的帘模大概是草类编成,用竹丝编帘应是以后的发展。 其他还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根据都是大徐本贮存的《说文》有关“纸”字结构分析。这些辗转推测解释,我们在有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段文字发展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是有问题的,这里撮述其要点如下: 首先,相关楷字数据库调查表明,现存传抄《说文》各种版本,絮、苫
8、之间的“一”符,兼具解释词和数量词功能,这种体例是罕见的。除此之外,未见其他任何用例(《说文·隹部》:“只,鸟一枚也。”为物量数词)。而《说文》释义分析采用“一日”的方式,则是其通例。《说文》释义多以“一日”并出义项,揭示义项间或为条件,或为因果,或为同源,或为并列等等逻辑关系。据我们课题组所研制的传世字书楷字资源库统计,大徐本《说文》在释义过程中使用“一曰”之例凡775处。 其次,成书于南朝·梁代的《原本玉篇·糸部》(下简称《原本》),援引了当时所见《说文》记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