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84667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5
《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高职教育中加强校企合作的思考摘要:高职教育要为21世纪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腾飞培养出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地方高校的办学探索,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校企合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1高职教育应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转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新一轮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中,不仅需要擅长理论研究、方案设计的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也迫切需要善于实践应用的技术型人才。长期以来,由
2、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理工科院校则是为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服务的,造成在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艺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工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应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实际,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教师与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所以,高职教育应按社会、行业及其职
3、业岗位群的需求设置专业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科技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或有所超前,才能适应技术含量和智能成分迅速增长的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此外,高职教育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毕业后立即就能参加生产实践,赢得社会及企业的欢迎。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办学的显
4、著特征之一。人类社会现已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高技术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而企业则是将新知识、新技术转换成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重要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现代化教育与生产的需求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处于经济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优化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
5、学方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并在实践场地、先进设备、建设资金和实训师资等方面获得支持:而企业则可依靠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其培养或培训人才,并为其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如何加强产学联盟,依托行业或企业优势,改善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并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当前深化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对以
6、下几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建立由学校及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 (2)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和形式开展高职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或为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 (3)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
7、 (4)在学院相关院系与有关企业原已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协作关系,实行资源共享。(5)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教会学生。 (6)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职业技术鉴定资格权限,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及岗位等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7)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途径,为毕业实习或毕业调研提供实践场地,让高职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3多机制
8、、多模式开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 我校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实践适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依托企业办学,使高职教育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面向社会与市场多渠道办学或培训的新路子,与企业进一步协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