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

ID:10233192

大小:21.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2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_第1页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_第2页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_第3页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_第4页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作者】孙莹【作者简介】孙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副教授。(北京 100089)【内容提要】社会工作的使命是“扶贫济弱、助人自助”,贫民和劳工是社会工作的两大传统服务对象。由于对致贫原因看法的不同,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围绕改变贫困者个人而开展的助人活动,二是围绕改变贫困者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开展的助人活动。这两类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

2、困中以推动社会政策制度和改变为主,同时也强调贫困者的自立。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环节中的贫困者利益维护者,政策执行过程中需求的评估者;致力于提升贫困者能力的使能者;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倡导者和为贫困者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摘要题】社会工作【关键词】贫穷/社会工作者/使命/角色【正文】自从人类社会开始有慈善工作以来,济贫就一直是最主要的活动。不论是在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里,还是在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社会里,贫穷是慈善救济的主要关注点。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也仍以“消除贫困”为优先目标,

3、以体现社会的公正。可见与贫困作战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原本的血缘、地缘的慈善主义色彩,演变成客观的收集资料、科学的助人方法,以及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而现代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也在这种演变中逐渐凸现了其重要作用。本文将以社会工作在世界范围内救贫活动中的各种努力为分析焦点,讨论在中国城市反贫困社会工作的使命和角色。  一、专业社会工作的使命及其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一)“使命”的涵义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使命“使命”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其用于描绘一个专业时,通常表现为两层涵义:一是可以用作界定

4、专业的定位和策略;二是可以表现出专业的价值、文化和行为。亚力舒策略管理中心(AshridgeStrategicManagementCentre),曾综合不同观点发展出了一套亚力舒使命模式(AshridgeMissionModel),强调使命是通过价值、目的、策略、行为四个要素的互动、联系及强化过程而形成的[1]。虽然这个模式主要是针对社会服务机构所提出的。但笔者认为也同样可以用于解释“专业”。其中价值——反映了专业的信念;目的——反映了专业生存的理由;策略——反映了专业达成目标的规划;行为——反映了专业运作的政策和行动模式。可

5、见,作为一个专业,其使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反映一个专业的信念和价值观,目的与策略,而且也能展示出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专业在社会公众中的鲜明形象。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其价值基础是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满足人类需求,协助个人和团体解决社会问题;其策略是帮助人们通过自助和互助来适应社会环境;其行为强调了现代行为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扶贫济困、助人自助”成为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的使命,“扶贫济弱”代表的是社会工作者实务活动的目标;“助人自助”则反映的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想。(二)专业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主要助人活动专

6、业社会工作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英美的慈善组织运动,处理的问题主要是工业革命后,由于劳动力市场转变、生产工具与人的疏离,所导致的城市贫穷与失业的问题,因此,劳工和贫民是社会工作最传统的两大服务对象,以后随着心理分析的引入,社会工作才将触角伸入犯罪与精神疾病的领域,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人、儿童虐待、吸毒、离婚等问题成为西方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2]。显然,社会工作专业从其孕育产生时就一直把贫困问题的解决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具体而言,其主要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改变贫困者个人而开展的助人活动。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是认

7、为贫穷是个人的问题,称之为“个人归因”(blamingthevictim)。例如低教育水平、低成就动机、生活习惯不良、婚姻适应不良等等,因此社会工作的重点是协助贫困者改变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社会工作者配合政府的“工作导向”社会救助政策(如“济贫法”、“新济贫法”),提供职业训练,强调“以工代赈”,试图改变贫困者的心理特质,协助他们“自信自立”。这种助人活动基本上是一种补救措施,强调通过贫困者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贫困状况,加之政府的干预也是消极的,强调福利的提供应由非政府组织与市场主导,从而导致贫困者接受的是惩罚性的救

8、助,使之背负了明显的社会性烙印。二是围绕改变贫困者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开展的助人活动。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是认为贫穷社会结构的特征,称之为“结构归因”(blamingthestructure),例如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群体利益争夺等种种不利于贫困者的因素使他们沦入贫困,因此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