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24023
大小:17.4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6-12
《辽沈战役观后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是我国现代战争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它打响了三大战役开始的序幕,同时也代表着人们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开始,关于这一仗,人们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关于辽沈战役,看完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三篇关于辽沈战役的观后感范文吧! 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
2、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
3、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
4、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 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 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
5、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 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
6、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 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
7、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 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 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 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8、。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