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00948
大小:9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6-12
《《河中石兽》《木兰诗》教案及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木兰诗》教案及练习《河中石兽》《木兰诗》《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3.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重点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
2、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
3、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
4、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
5、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研读与赏析(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寻找的位置理由结果寺僧求之下流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求之地中石性坚重,沙性轻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老河兵当求之于上流石性坚
6、重,沙性轻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果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词语积累临:一寺临河干 靠近圮:山门圮于河
7、 倒塌阅:阅十余岁 经历物理: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内在规律、道理的意思确论:众服为确论 精确的观点臆断:可据理臆断欤 凭臆测来断定求:求石兽于水中 寻找是:如是再啮 这样竟:竟不可得 最终但:但知其一 只盖:盖石性坚重 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以为: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然则:然则天下之事
8、既然这样,那么。通假字不亦傎乎 傎:同“颠”,疯狂。 参考译文沧州以南,一座寺庙位于黄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