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

ID:10187675

大小:7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6-1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18吆喝教师寄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蒙古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26年北京崇实中学学习,参加共青团,任崇德中学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学习,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in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后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学习,1935年毕业。开始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并兼旅行记者。19

2、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然遍英伦,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毅然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1945年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

3、《人民中国》(英文版)副主编,《译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等职,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

4、民俗。学习难点: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2、写作背景800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貌渐渐消失,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个样口音。北京发展了,现代了,可京味文化的影子也渐渐地淡了。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财富,有些东西是

5、需要留存下来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吆喝》一文记述了北京城大街小巷中有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流露出作者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铁铉()囿于()隔阂()饽饽()秫秸()商贩()吹嘘()吆喝()小钹()荸荠()行当()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饽:。秫秸

6、:。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囿于:。隔阂:。吹嘘:。吆喝:。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3.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蒙古族。人。作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二)理清文章思路。(段落结构及大意)家长签字:_____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合

7、作释疑(一)学习第一部分。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2.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二)学习第二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文章第三部分从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8、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