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

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

ID:10181866

大小:2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6-12

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_第1页
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_第2页
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_第3页
资源描述:

《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先秦时期孟子德育思想考略及启示【摘要】孟子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人,其核心的思想理念就是“人性本善”,孟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其扩充,对儒家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孟子的著作对当代的影响极为深刻,孟子德育思想的依据是性善和天命,对道德素养有着独到的见解,孟子的思想虽然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依然可以源远流长,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发扬。【关键词】孟子;德育思想;研究1.前言:孟子眼中的人性不能脱离社会来考察,而且此中的人性与生物范畴内的人性意思不同,孟子是中

2、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性观点的人,他认为最好的治国方法是依靠道德约束,社会的优良风气和人性培养都要依靠道德素质教育和道德约束,他的思想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人的天性进行深刻剖析,着重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叙述了孟子德育思想的基础和德育教育的内容、作用,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2.孟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基础孟子主张内在的“人性本善”和外在的“听天命”,这是其思想的重要哲学依据,孟子倡导的人性培养要注重内在修养,人性本善不代表最终会成为善人,善恶品质是可以进行主观培养的;同时,孟子认为外在存在着人力不可抗的因素,即

3、天为客观、心为主观。3.孟子的德育思想离不开性善和天命3.1孟子思想的内在基础孟子认为人最初的天性是善良的,是与生俱来、人人都具备的“善端”,这是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但是天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会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思想的培养而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保护,教授其“恶”的思想,那么人的善良天性就会转变为“恶”,因此孟子提出要注意个体善性的后天保护和扩大培养,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即善始善终,人人都可以是不平凡的。这种人性本善的思想来自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天性是大体相近的,但是后天随着不同的学

4、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就导致人与人的差别,但是孔子没有说明“性相近”中的性具体所指,是善还是恶无从得知,孟子将“性”具体化为“善性”,成为了其思想的内在依托。孟子眼中的“性”有两种含义,一是人天性具备的判别价值取向的能力;二是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时具有谦让、恻隐、判别是非之心的能力,性由心生,性又通过心来表现出来,人性与内心是紧紧相连的,人的道德生于内心,把心作为道德的主体。心在内,需要靠性来进行外在表现,可以说善是心和性的统一,孟子的性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天性善良就是人有良知。人的天性善良,这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

5、,道德是人的固有属性,孟子在《尽心上》提出:人出生不需要学习就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不需要学习和思考就懂得什么是“良知”和“良能”,人生来就可以依靠先天能力来分辨善恶是非,良知源于内心,不用思考便可以流露出来,良能与生俱来,不是后天学习可以学会的,天性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自然的表现出来,但表露的程度因人而异,孟子认为发挥好良知本性以仁义道德为行为宗旨,必然可以“达于天下”。性善中的“不忍人之心”,孟子在《公孙丑上》对不忍人之心作出了举例解释,假如看到孩子要落入水中,你去救他并不是因为人与人的各种利害关系,而是因为人性中本身就有“

6、不忍人之心”,告子认为性出生即有,并没有区分是善或者是不善,这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就像水的流动,这是自然现象,人性只能是善就像水只能向下流动的,而水的流向可以靠外在因素改变,又像人性可因外在环境而变恶,所以说人内心的善是与生俱来的。“善端”是善性的基础,良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可以看到的仁、义、礼、智、信,善的本质包含恻隐、辞让、是非之心和羞恶,孟子的人性观从这四点出发,正因为人有这些善端才会在后天中表现出仁、义、礼、智。但是只具有善端是不是就可以成为善人呢?孟子认为性善的人不一定能够成长为善人,在人

7、的成长中,外界环境不断变换,人的恶善性会受到各种外界事物的影响,这些外界影响包括有益的影响也包括有害的扰乱,经常在负面环境中成长可能禁不住诱惑而使善根泯灭,这样就无法成为善人,因此要坚定内心,始终向善,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以抵挡外界诱惑,时时警惕外界诱惑对内心善性的侵害,坚守本性才能实现道德修养的养成,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孟子为我们提供了坚守善性的途径,即通过后天加强教育补充和丰富善端,将其转化为道德修养。他强调了人性本善只有四个善端,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就要“有教”,后天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内在的本性以及防止人善性的迷失,

8、挖掘出人的天性。教育不仅仅能够挖掘沉睡的善性、还能纠正已经误入歧途的心性,恶人之所以为恶,就是因为缺少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是因为自身注意善性的坚守和外界正面教育的启发、影响。普通人和圣人的天性基础是一样的,也就是只要肯学习是可以将教育转化为内在修养,充分发挥善性的,印证“人皆可以为尧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