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ID:10177692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2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1页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2页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3页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4页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一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上海市2016届高三十一校联考语文试卷(三林、上南、南汇一中、大团、周浦、曙光、嘉定二中、张堰、莘庄、朱家角、曹杨)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在声音中发现城市①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

2、论和交流的问题。②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

3、的对象?③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奥地利哲学家马赫把“实体”等同于“感觉”,尽管有些“过犹不及”,但至少可以使人重新认识感觉、语言和实体的关系,即包括听觉在内的人的感觉,在现实实践中绝不是无足轻重的。④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

4、“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⑤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

5、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⑥“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

6、调贫乏。⑦城市声音在形态上明显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种物质现象,遵循物理学所揭示的相关自然规律.可以用声学仪器检测和分析;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表征着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管理等现实内容,可以用相关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评价;还是一种人文现象,广泛活跃在城市的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卡拉OK、网站、手机,甚至有时会是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或马尔罗的“沉默的声音”,成为一种只有“共通感”但并不具备“普遍性”、“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纯粹审美经验。这造成了“城市声音”的极端复杂性,有多少城市就有多少城市声音,甚至是有多少城市人就有多少城市声音

7、印象,它可能悦耳也可能闹心,可能是冰冷的也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永恒的……以“城市声音”为中心,可见城市空间、社会、人物的历史演变脉络,足以了解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⑧城市声音起源于人类历史上的“城乡分离”。自从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声音。城市和乡村不仅在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和价值观上迥然有别.也以不同的“音响”、“节奏”、“音乐”等特定的感知觉形式相区别。比如一说到乡村,就会想到自然风雨声、麦子拔节声、鸡鸣狗叫声、春蚕吐丝声等,而一说到城市,尽管乡村的声音可能同样存在,但已不具备代表性,取而代之的是熙

8、熙攘攘叫卖声、吆五喝六喧哗声、酒楼歌肆歌舞声、机器轰鸣的车床声、汽车电车的喇叭声等。把这种差异描写得最生动的,无过于中国古典诗歌,前者如辛弃疾的“平冈细草鸣黄犊”,翁卷的“子规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