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

ID:10176373

大小:7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6-12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1页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2页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3页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4页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三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学年上海市十三校第一次联考试卷(松江二中、青浦、七宝、市二、行知、进才、位育、育才、奉贤、金山、崇明、南汇、嘉定一中、南洋)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姜鹏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资

2、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②深入核查后,读者们会发现,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蔬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③《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这并不是真正的疏漏,那

3、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账。《资治通鉴》篇幅的确巨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历史时段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用2000字左右: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重要的历史时期,《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超过两万字。我们全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规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战争叙述一遍,辈们能讲什么?把主要战役,指挥将领,牺牲多少同胞罗列一遍,大概也不

4、止两万字。然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澜壮阔的九年给讲完了,何等惜墨如金!④这样看下来,《资治通鉴》的篇幅成为一个相对的问题。和一般著作比,煌煌三百万言,当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比,三百万字却已经是节省到不能再节省的地步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相对性?这和上文提到,李白、屈原等历史名人不见于《资治通鉴》又有什么关系?先来看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

5、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分别能解答我们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后,历经战乱,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统治阶层成员,开始日益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形成阅读、讨论历_史的稳定传统。这一传统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传统的史=污,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积累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经非常大。今天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冶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仅这十九

6、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活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找个读书专业户,认认真真每天读五万字,读完这些书要花一年时间。以致用为目的的读史,犹需细致认真,不能流于泛泛观览,要做到学与思并行。若用这种方法一丝不苟地读史,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问把这些书读遍?⑥司马光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来的这些历史作一次提炼、总结,缩减篇幅,留下最精华的部分,以便以皇帝为首的帝国高级管理人员有可能对它进行仔细阅读。[]这就是《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根据这一目的来

7、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忽略,其标准自然也就不难定义。⑦李白不见载于《资治通鉴》,正如司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却只选取了他一篇短短的《辣猎赋》。(摘自2015年6月10日《中华读书报》)1.第①段“居然”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作者为什么说“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3分)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