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

ID:10163158

大小:3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6-12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_第1页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_第2页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_第3页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_第4页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案的事件营销分析摘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事件营销可以迅速吸引媒体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吴学源和《艺术评论》的名誉侵权事件,为“营销大师”宣科借势与造势,两年时间共计催生了21篇云南省内报纸报道,形成社会热点讨论话题,极大地扩展了宣科本人与《纳西古乐》的知名度。本文对2004年~2005年的报纸内容进行分析,逐步还原了这次事件营销案例,重现其话题构造、议程设置及传播扩散历程,并揭示了事件营销所具有的新闻、广告与公共关系效应。关键词:宣科;吴学源;事件营销;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55-05一、一个事件营销案例的缘起11在产品日益过剩、品牌林立的当今社会,消费者对充斥眼球的商业广告与公关策划活动日渐疲惫。企业的营销人员从一些偶发事件得到启示,如果借助或制造一些与品牌关联的具有名人效应与新闻价值的事件,可以迅速吸引媒体与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且无须广告费用的投入。于是,一种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与公共关系效应的营销模式开始出现,并被国内外企业广泛采用,这种营销模式被称为事件营销。1988年,Wilkinson最早对事件营销做定义,强调了事件营销的即时性和

3、不可重复性特点。1997年,Gwinner提出了形象转移理论(imagetransferineventsponsorship),认为消费者会从对事件营销活动的印象产生联想,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活动主办企业的知觉,由此形成了从事件形象向企业形象的转移。[1]营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特别事件已经成为又一种帮助企业的讯息触及目标受众的媒介,其特点是不露声色的传递所隐藏在事件里面的讯息。”[2]国内学者认为:“事件营销是指经营者有计划地利用或策划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借势、造势等方法吸引媒体公众的注意力,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最终达到产品和服务的销售目的的手段

4、和方法。”[3]为深入了解事件营销与品牌传播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以宣科诉吴学源及《艺术评论》名誉侵权案为切入点展开研究。2003年10月15日,两篇分别名为《“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宣科神话》的文章刊载于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刊物《艺术评论》的创刊号中,对《纳西古乐》的真实性与唯一性问题,对宣科的人生经历、学术身份等进行了长达16页的质疑。11质疑的起因是丽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材料和宣科在《纳西古乐》演出解说中的一些说辞,诸如:《纳西古乐》为“唐宋元音乐的原音”,“音乐活化石”;《紫薇八卦》的创作者为唐

5、玄宗,距今1260多年;《浪淘沙》的作者为南唐后主李煜,距今1200多年……[4](P152)上述提法缺少细致的学术考证,但是频繁出现在《纳西古乐》的宣传材料甚至正式文件中。2004年初,文化部否决了丽江政府推动《纳西古乐》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议。《“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的作者是云南省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吴学源,他与宣科有着20余年的交往经历,双方均称非常了解对方。在文中,吴学源提出:现在关于“纳西古乐”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模糊……对于把“热美磋”“白沙细乐”及“洞经音乐”等三个不同类型的音乐

6、品种拼凑在一起而编造一个名不副实的所谓“纳西古乐”的帽子来戴上,这完全是商业炒作行为,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5]宣科认为文章损坏了自己和《纳西古乐》的声誉,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提请诉讼。2004年11月16日丽江市中院开庭审理了宣科诉吴学源和《艺术评论》杂志名誉侵权案。两天的庭审结束后,宣科同意由法庭调解,但遭到两被告拒绝。112004年12月20日丽江市中院做出一审判决:二被告的文章有侮辱、损毁原告的内容,其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二被告不服,一审宣判后,双方当事人提起上诉。2005年4月21日,云南省高等法院对该案进行了二审审理,七个月后,二审判定吴学源

7、及《艺术评论》杂志社构成对宣科的名誉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分别赔偿原告宣科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和5万元,并在《云南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赔礼道歉。这起围绕宣科与《纳西古乐》展开的诉讼在2004年与2005年之间发生,诉讼双方通过各式渠道发表观点,庭审现场有大批媒体记者进驻,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伴随这一事件过程,宣科积极借势与造势,不仅未受到负面影响,反而极大地扩展了自己与《纳西古乐》的品牌声誉,成了一起事件营销的经典案例。二、2004~2005年省内报纸的相关内容分析11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根据网络检索,报纸翻阅整理与2014年1月在

8、宣科庄园田野工作中宣科先生提供的《名人档案宣科案卷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