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

ID:10160003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_第1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_第2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_第3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_第4页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也是数学教师的共识.问题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否做好或者说如何真正有效地做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呢?以目前的教材、教参、教案,尤其是以预设的教学课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比较显现的是教师主导下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受引导下的被动思维.这种思维培养是不完整的.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注重学生主体的主动意识.任何知识、方法、经验,主动意识得到的远比被动接收的影响深远,并会主动熟练地应用,思维更是如此.所以思维的培养也应在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思维上进行.因而

2、提出有关主动性思维的两个概念.自然思维――根据自我认知,合情推测,想当然地、顺其自然地思维.直觉思维――根据知识经验,自觉和直接的思想方式.直觉思维往往表现为潜意识、下意识和无意识的,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1]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主动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五数列部分内容和课堂教学案例来作为尝试.一、求通项公式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7在介绍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时,根据教材给出的方法,常见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问: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写出:a2-a1=d,a3-a2=d,

3、…,an-an-1=d.教师再问:各项如何用a1,d来表示?学生写出:a2=a1+d,a3=a1+2d,a4=a1+3d,…教师请学生填空得到通项公式an=a1+(n-1)d.然后教师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的意义是由个例归纳出一般,是一种合情推理(合理猜想),关于其证明涉及以后的数学归纳法.据笔者了解,当前大多数教师基本采用这一方法,并且制作了相应的课件.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一种启发引导式的思维培养,看似学生参与了,实质上还是停留在学生由教师主导下被启发引导的一种思维方式,还没有充分体现出让教学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2],或者

4、说主动性思维的层面.笔者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设问:等差数列是一种有规律的数列,这个规律是什么?他的通项公式如何探究?学生讨论后答:规律就是定义,通项公式可以从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来推测.教师要求:7那么请大家进行自主探求.学生们讨论后基本上有两种方案.(1)由定义得a2-a1=d,a3-a2=d,…,an-an-1=d.∴a2=a1+d,a3=aa+2d,a4=a1+3d,…,推测得an=a1+(n-1)d.(2)由a2-a1=d,a3-a2=d,…,an-an-1=d,把以上各式相加得an-a1=(n-1)d,∴an=a1+(n-1)d.

5、教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各有特点.方法一反映了归纳推理、合情猜想的思维,但是归纳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严格的演绎证明.关于这个证明,今后的证明方法中专门会介绍数学归纳法.方法二是一种很好和有用的推理证明思想――“累加法”.凡是相加可消去中间项的都可以尝试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案,在体现学生主动性思维上显然比第一种方案要好,它注重了学生的自然思维和直觉思维.只要我们有意识,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在其他内容上继续尝试.二、求前n项和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7在介绍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时,大部分教师参照教材一开始给出的高斯思想进行提示,并且再把这个思

6、想与求和结合起来.其实许多学生,尤其是初中学过和课前预习过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就只停留在高斯的思维引导下,而缺失了自觉主动创新思维的意识,只感受到了高斯的“聪明”,而没有意识去尝试这种“聪明”思维自己能否产生和如何产生.这样被动的思维培养其实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这样的思维过程也很不“顺其自然”.如果意识到主动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案.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尝试求和.学生思考后,基本能够自然地利用通项把每一项的第一个相加,第二个概括在一起得到:Sn=na1+[1+2+…+(n-1)]d.到了这里,学生们就能自然而主动地想到

7、求Sn就是求1+2+…+(n-1).关于自然数求和,有的学生就回忆起了高斯方法.更可喜的是,即使没有想到高斯,从1+2+…+(n-2)+(n-1)的形式看,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1+(n-1)=2+(n-2)=…,也就是说“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相等”,这样就得到了Sn.如果是1+2+…+n呢,显然也成立.到此,再请学生们看高斯的思维,学生们就会自信地感到自己和高斯一样可以创造性地思维,就会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学至此,教师只要提一句:等差数列有否这个性质?几乎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等差数列有这样重要的性质:“与首末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相等.”

8、即a1+an=a2+an-1=….从而自然想到Sn的求法是Sn=a1+a2+…an,Sn=an+an-1+…+a1,2Sn=n(a1+an),Sn==na1+d.三、通过习题检验两种设计的效果7至此,求和已完成,接下来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