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52872
大小:342.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一轮复习随堂演练人教版:走近细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走近细胞第1、2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基础题)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学说创立后不需要再进行修正补充B.细胞学说的创立过程完全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的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D.细胞学说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解析:细胞学说建立后仍需不断修正和补充;细胞学说的创立主要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完成;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物体本质的认识进入到细胞水平;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答案:D2.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
2、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A.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B.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C.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D.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解析:生物科学问题来源于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D选项中说一切生物体是错误的,不同生物体其生命活动是有所区别的。高等动物具有的反射活动在单细胞动物中是不具备的,因此A选项中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是错误的。答案:C3.(常考易错题)
3、对于下列各结构在生物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 ④核糖体 ⑤细胞壁 ⑥拟核A.菠菜和发菜体内都含有①③④⑤B.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C.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D.大肠杆菌和蓝藻共有的是④⑤⑥解析:菠菜和绿藻都属于绿色植物,具有结构①~⑤,发菜和颤藻都属于蓝藻,蓝藻是原核生物,具有结构④⑤⑥;大肠杆菌也是原核生物,也具有结构④⑤⑥。答案:A4.(原创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1N1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体内也存在遗传物质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体内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
4、植物细胞存在核酸、蛋白质、细胞核和细胞壁等物质或结构D.蓝藻体内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解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但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答案:B5.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若发现视野中微生物如图1所示方向游走,请问应该把载玻片向图2所示的哪个方向移动( )A.甲B.乙C.丙D.丁解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立的虚像,物像位于哪个方向,玻片应向哪个方向移动。答案:C6.(原创题)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
5、,属于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判断的主要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细胞的差异性表现在甲无________、________而乙有;甲只有________而乙还有其他细胞器。(4)某课题小组为探究甲图细胞壁的化学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糖类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
6、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物质,且二者单独检验时互不干扰)①将细菌细胞粉碎后,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得到细菌细胞壁。②将细菌细胞壁分成两等份,编号为A、B。③取A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并加热;取B加双缩脲试剂,摇匀。④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a现象:A,B;结论:。b现象:A,B;结论:。c现象:A,B;结论:。d现象:A,B;结论:。解析:图甲是原核细胞,图乙是真核细胞,它们的最大差别在于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
7、子。糖类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物质,且二者单独检验时互不干扰。根据题干中所给的这个信息,我们可以设计实验去探究细菌细胞壁中是否有糖类和蛋白质。可能的情况有:同时含有糖类和蛋白质,只含糖类或者只含蛋白质,既不含糖类也不含蛋白质。答案:(1)甲 乙 甲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乙有(2)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3)核膜 染色体 核糖体(4)a出现砖红色沉淀 出现紫色 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糖类和蛋白质 b出现砖红色沉淀 不出现紫色 细菌细胞壁中含有糖类而
8、不含有蛋白质 c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出现紫色 细菌细胞壁中含有蛋白质,不含糖类 d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不出现紫色 细菌细胞壁中不含有糖类和蛋白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