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49772
大小:197.2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8—3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闯关训练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闯关式训练板块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下列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②洋务运动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运动的斗争A.①③④ B.③④C.①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而清政府为偿付战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些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洋务运动的刺激”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运动的斗争”发生在初,这些显然都不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2.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2、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惟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则亡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答案:B解析:根据维新派的思想观点,B项较符合,尤其是“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更能说明B项正确。3.维新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缺乏反抗精神B.维新派脱离广大群众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扰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结论的再认再现能力。四个选项都是原
3、因,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4.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突破洋务运动的局限,在推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新贡献是( )A.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B.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C.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化的进步表现。只是前者局限在技术方面,不改变制度,而后者强调政治制度的改革。5.对郑观应主张的商战的含义,最准确的解释是( )A.发展本国民族工商业,以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B.利用本国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
4、争C.提高关税,以减少外国商品的进口D.实行闭关政策断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答案:A解析: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其阶级属性为民族资产阶级,故其根本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商战体现出对外国商品进行抵制的思想。6.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 )A.新式学堂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B.废除了科举制度C.科学与经学并重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的变化主要是指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及维新变法中新式
5、学堂的兴办,而且此时新式教育占的比重非常小,由此可判断A、C两项不合题意。而B项发生在19,故也可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历史文献阐释文献历史地位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应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做法。二是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具体内容应有所了解,而这部分内容是在
6、教材小字上出现的,易被忽略。综合提升二、材料解析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庚子京畿拳祸,其始由于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的皇位),缴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灵涂炭,款议屈就,岁币(赔款)无厌。——《庚子西狩丛谈》材料二:(19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把政权交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清史纪事本末》卷67材料三: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急促),深恐
7、各使(外国使馆)保护不及,激起大祸。——《义和团档案史料》请回答:(1)清朝统治者中的一部分人支持义和团是出于什么目的?(2)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清朝统治集团对义和团的真实态度是什么?(3)对比材料一、四,其对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哪一个比较正确(4)材料四是如何评价义和团的?你认为这种评价是否可取?为什么?答案:(1)利用义和团进行其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应付与外国势力的矛盾。(2)进行剿除,但迫于义和团的声势而不敢公开镇压。(3)材料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几个大臣引起的;材料四认为义和
8、团运动是由于外国侵略不断加剧,人民仇视侵略而发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