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

ID:10138948

大小:121.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测试题2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备考历史“好题速递”系列(30)一、选择题(8个小题)1.唐人崔融《禁屠议》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而(唐)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南北经济的差异与交流C.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A.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B.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C.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D.错误,夸大

2、个人对历史的影响3.晚清曾国藩除了推崇理学大师程朱外,还特别赞赏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等精明强干的政务活动家,主要目的是(  )A.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B.贯彻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发挥理学精神中经世致用的一面D.学习他们推动清朝实现政治改革4.19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A.梁启超B.陈独秀C.孙中山D.毛泽东5.“双城县的希勤村,以村

3、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种情况出现在(  )A.土改时期B.过渡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革”时期6.而今,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B.“南京条约”的真相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D.“9.11事件”的揭密7.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生产的工业产量从基数

4、100增为150,而为出口生产的工业产量从基数100增为550,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稳定的国内环境B.对外国家积极推动海外殖民,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C.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D.奴隶贸易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英国工业生产进步8.1555年,一位西方领袖下令:除非另有许可,僧侣必须立刻返回修道院,政府官员将逮捕所有随意游荡的僧侣;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职的官员提供献金,教会所有部门必须减少开支;政府禁止一切涉嫌买卖的任命圣职活动。对这

5、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罗马教宗受宗教分裂刺激,决心整顿教会B.英国国王对罗马教宗不满,限制教会活动C.法国国王不愿受教会控制,禁止宗教发展D.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强化教会,清除异端二、非选择题(3个小题)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98年)K^S*5U.C)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至19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

6、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8分)(2)分析影响B段中国

7、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10.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

8、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材料一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止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