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案例分析第二幕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

ID:10126109

大小:241.5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6-11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_第1页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_第2页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_第3页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_第4页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_第5页
资源描述:

《pbl案例分析第二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PBL第二幕案例分析上半场一、王女士巩膜为什么变黄,请阐述正常胆红素的代谢途径,黄疸的分类及其发生机制。巩膜黄染的因素:黄疸、胡萝卜素增高、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黄疸:由于胆汁排放受阻,使胆汁回流吸收入血导致巩膜变黄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  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这些化合物主要随胆汁排出体外。胆红素是人胆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一)胆色素的生成与转运  体内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等。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在肝、脾、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含有非常活跃的血红素加氧酶,在氧分子和NADPH存在下,血红素加氧酶将血红素转化为胆绿素。胆绿素在胞液胆绿素还原酶的催化下,生成胆红素。胆红素离开单核-吞噬细胞后,在血液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这种紧密的结合不仅增高胆红素的水溶性,有利于运输,而且还限制胆红素通过细胞膜对组织的毒性作用。(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胆红素在被肝细胞摄取前先与清蛋白分离。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当胆红素随血液运输到肝后,可迅速被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胞浆中两种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物。Y蛋白是肝细胞内主要的胆红素载体蛋白。胆红素-Y蛋白复合物被转

3、运到滑面内质网。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接受来自UDP-葡糖醛酸的葡糖醛酸基,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每分子胆红素可结合2分子葡萄糖醛酸。双葡糖醛酸胆红素是主要的结合产物少量为单葡糖醛酸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溶性强,随胆汁排入小肠。(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在肠菌的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被逐渐还原生成胆素原、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统称为胆素原。在肠道下段,这些无色的胆素原接触空气分别被氧化为相应的尿胆素、粪胆素和尿胆素。后三者合称胆素。胆素是黄褐色,是粪便的主要色素。胆道完全梗阻时,因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和胆素,所以粪便呈现灰白色。  

4、肠道中约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少量经血入肾并随尿排出,胆素原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后者是尿的主要色素。(四)血清胆红素与黄疸正常人体中胆红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为由肝细胞内质网作用所生成的葡糖醛酸胆红素,这类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二为主要来自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红细胞破坏产生的胆红素,在血浆中主要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称为游离胆红素。这两种胆红素的反应性不同,游离胆红素与一种重氮试剂反应缓慢,必须在加入乙醇后才表现出明显的紫红色;结合胆红素可与重氮试剂作用迅速产生颜色反应。因此,前者又称为间接反应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

5、后者称为直接反应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1、病因发病学分类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UCB)增高为主的黄疸:①

6、胆红素生成过多: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获得性溶血性黄疸、由无效造血引起的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等;②胆红素摄取障碍:如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某些药物及检查用试剂(如胆囊造影剂)引起的黄疸等;③胆红素结合障碍;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降低或缺乏引起的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与Ⅱ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2)以结合胆红素(CB)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胰头癌、胆管或胆总管癌、壶腹癌、胆管闭锁等;②肝内胆管阻塞:如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③肝内胆汁淤积:如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Dubin-Johnson

7、综合征等。3.按黄疸的发生机制和特征分类(1)溶血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②溶血性黄疸的特征:a.巩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