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

ID:10118827

大小:6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1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_第1页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_第2页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_第3页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_第4页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文论专题】期末考试答案小抄【超好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论专题】第一次作业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2.“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3.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所为“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验的继承;所

2、谓“变”,指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因此,通变”一说具体讨论的是文学发展演进过程中有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更是以“滋味”说著名。到了司空图这里,他首先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包括近代王昌龄的“意境”说以及皎然的“取境”说等,在深入总结古典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对诗歌的“味”作了缜密的研究,谓“文之雅,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所谓“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3、,从而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5.《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夔认为,此四者之间,“才”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子才书”并予以评点、批改,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之评点为著名,他

4、的文学理论思想主要就体现在这水浒传和西厢记上。8.从戏曲自身特点出发,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这里所说的“结构”与现代意义上的“结构”有所不同,涵义要宽,其实即戏曲创作前的总体构想,具体表现为剧本的全局性架构,大体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构思”。关于结构他有四点主张:一是“立主脑”,二是“减头绪”,三是“脱窠臼”,四是“密针线”。9.王国维几乎所有的文艺美学论著都是在他30岁前后这段时间完成的,所以这一时期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

5、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要说明庄子是怎样看待“言”和“意”的关系的。“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庄子认为,认识主

6、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2.简要说明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

7、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

8、“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寄寓着深厚蕴藉的情意,使读者把玩不已,回味不尽。3.从“文变染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