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ID:10109289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_第1页
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_第2页
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谈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主体参与性教育思想。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和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呢?一、改变教师角色,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

2、;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如在讲《文明中心──城市》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文化特色的城市的图片资料,并对典型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或回答以下问题:上海为什么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它具备哪些特征?作为国际公认的大都市应具备哪些条件?你去过或了解哪些国际大都市?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之间的相

3、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型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二、创设情景,鼓励质疑古人云:“学则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种子,是创造的动力。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认识就不会发展,理解就不会深刻,掌握就不会牢固。因此,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意“存疑”,引导学生时时生疑、质疑,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呢?1、鼓励学生敢疑

4、。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质疑。2、教给学生会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有意识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让学生回味思考,造成一种布白效应,从而激发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形成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调动一种潜在能力去自主分析、校正思考中的失误,养成对学习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反思的习惯。如在讲“丝路明珠”时,在介绍了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后,教师可以出示沙漠中的绿洲图片引发学生质疑:新疆的气候干旱,为什么会有这样大面积的绿洲?绿洲所需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人们是怎么利用有限

5、的水资源的?绿洲会不会被沙漠吞噬?绿洲怎样避免被沙漠吞噬?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意识。3、引导学生善疑。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更多的新问题。如讲“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环境的变迁”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如有的学生会问:荀子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的?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反映了什么?在当时有何历史进步意义?等等。待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质疑: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再提倡“人定胜天”,而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人类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递进质疑,使学生

6、的思维由浅入深,这不仅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质疑、析疑、再质疑、在生疑的循环往复中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面前始终存在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逐步走上创造之路。一、互教互学,学会协作求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不同地形的影响”时,如果让学生独自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7、,可以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生活在五类地形区的居民,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并利用日常生活的积累,讨论不同地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可在小组学习的要求上补充了一条:进行全班性的反馈时,可以分别答题,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看哪一组回答最好、表现最积极。这样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却有条不紊,因为在互学时,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为了小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