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同一性导读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

ID:10109075

大小:5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25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_第1页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_第2页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_第3页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_第4页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音乐与同一性导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市立師院「教育與哲學」研討會李崗93.09.25.〈音樂與同一性〉導讀李崗台灣師大教研所博士候選人生命如此殘酷,電視如此庸俗,音樂乃為了美化心靈而存在。成為如其所是的人,是一種創作的行為,可與創作一件藝術品相比較。當音樂正在進行時,無論怎麼想要變得邪惡,並不容易。如果說文化本質主義主張「只有非裔美人才能欣賞非裔美人的音樂,男性與女性的曲子有著基本的差異」,那我們要如何去理解「歐洲聽眾和演奏家對於非洲音樂的明顯熱愛」?如果藝術起源於意外,那將沒有特別的理由去接受作者特別的宣稱。有趣的問題是,藝術如何在其他的環境中,為自己做出宣稱?我將翻轉一般學術評論的論證:議題不在於音樂或表演的特殊成分如何

2、反映了人們,而在於音樂或表演如何生產、如何創造並建構一個經驗—一個音樂的經驗,一個美感的經驗—我們得以藉由同時採取主體的與集體的同一性而將經驗賦予意義。從另一方面來說,美感描述了經驗的性質(而不是一件事物的性質);這意謂用不同的方式經驗著「我們自己」(而不只是這個世界)。我的論證有兩項前提:(1)同一性是流動的,是一種歷程而非一件事物,是一種流變而非實存。(2)我們的音樂經驗—製作音樂與聆聽音樂—最好被理解為一種「在歷程中的自我」的經驗。音樂就像同一性,既是表演也是故事,在個體中描述社會並在社會中描述個體,在身體中描述心靈並在心靈中描述身體;同一性就像音樂,既是倫理學的事也是美學的事。11

3、市立師院「教育與哲學」研討會李崗93.09.25.如果音樂是同一性的隱喻,那麼對馬克斯的回應是,自我總是一種想像的自我,卻只能被想像成一種社會的、自然的與物質的力量所形成的特殊組織。流動的自我1.後現代主義,已經被描述成一種語言文字意義系統的「危機」:我們現在如何能夠分辨「真實」(real)與「擬象」(simulated)之間的差異?後現代的問題在於我們對空間感的恐懼—因此才有拼圖的隱喻、深度及表面等詞彙的使用。在諸如此類討論的背後,其實是歷程的問題—不是主體的定位問題,而是我們在定位點之間移動經驗的問題。正是如此,音樂變成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當我們檢驗一個聽覺比視覺更重要、時間比空間更重

4、要的形式時,當「文本」是一種表演、一種移動、一種奔流時,當虛無被「再現」時,我們關於後現代同一性的假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2.我們所談論的同一性,是一種特別的經驗歷程,或說是處理特別經驗的一種方式—就像音樂便是最栩栩如生的一個例子。音樂似乎是一把打開同一性的鑰匙,因為她強烈地提供了一種兼具自我與他者的意義、一種在群體中的主體意義。同一性的經驗既描述了一種社會歷程(一種互動的形式),又描述了一種美感的歷程。正是由於美感而非表演的組織脈絡層面,不小心顯露了社會、團體、個體之間的連續性。就在演奏與聆聽「什麼聲音是對的」的決定中,我們既表現了自己、表現了我們所擁有的正確意義,同時也在參與的行為中出

5、賣了自己、喪失了自己。3.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般社會學對美感表現的討論是否恰當。我認為並非是一個社會群體將其信念鮮明地表現在音樂之中,反而是音樂(一種美感的實踐)本身,鮮明地表現了群體關係和個體性的一種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才得以了解倫理的規則與社會的意識型態。換言之,不是社會群體同意文化活動中所表現的價值(同源模式的假定),而是他們只能藉由文化活動、美感判斷來認識作為群體的自身(一種相同與差異、個體與社會利益的特殊組織)。製作音樂並不是表達觀念的一種方式,而是享受實現觀念的一種方式。4.我強烈地同意,當我們用美感歷程這種字眼時11市立師院「教育與哲學」研討會李崗93.09.25.,音樂

6、之間並沒有真正的高低之別。不同種類的音樂活動可以生產不同種類的音樂同一性,但是音樂如何形成同一性的方式卻是相同的。換言之,高低文化之間的分別,所描述的並非起因於不同品味的事物,而是一種不同社會活動的效果。例如FrankKogan針對SpoonieGee所撰寫的音樂評論中,從情緒的描述到同一性的描述,經由聲音與樣式、文本與表演、知識、真理與感受等問題,完全聚焦於一位藝術家、一雙足跡。相對於GregorySandow對於MiltonBabbitt的評論,其描述的詞彙便十分不同(大多為記號的語言而非抒情的分析),其類型的區別吸引了不同的脈絡(是學術的而非市場的),然而整體評論的形貌卻是相同的—從

7、音樂的描述到聽眾反應的描述,並顧及感受、真理與同一性之間的關係。1.就創作者、表演者和欣賞者的音樂經驗而言,音樂給予我們一種在世存有的方式,一種產生意義的方式。如果兩位評論家開始時都會強調和音樂家保持距離,那他們也會彼此以一種共謀的方式結束評論:音樂欣賞的真正性質,就是一種音樂認同作用的歷程;而且美感反應無疑地就是一種倫理的默契。後現代主義與表現1.高低文化邊界(此處指樂評之間)的模糊是一種後現代的徵兆,而我必需進一步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