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果品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总论11.1项目基本情况11.2可行性研究依据11.3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21.4技术经济指标52.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82.1项目承担单位82.2项目负责人93.市场预测103.1保健品国内外市场分析103.2虫草制品市场分析143.3市场竞争力分析164.建设地点、建设规模、产品简介184.1建设地点184.2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184.3产品简介185.项目的技术水平和主要特点195.1产品的技术特点195.2产品的生产工艺196.原辅料消耗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276.1主要原辅料、包装材料用量276.2外部配套条件287.项目建设方案307.1总图布置307.2建设内容317.3土建、公用系统配套318.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328.1环境保护328.2资源综合利用368.3节能379.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制389.1组织机构389.2劳动定员及人员培训3910.建设进度计划、建设期管理3910.1建设进度计划3910.2建设期管理3911.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4111.1投资估算4111.2资金筹措4612.财务评价4712.1基础数据47-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2项目财务分析4912.3不确定性分析5112.4财务评价结论541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5613.1经济效益5613.2社会效益5714.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5714.1管理风险5714.2新产品开发风险5714.3政策风险5814.4资金风险5814.5技术风险5914.6市场风险5915.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5915.1结论5915.2存在的问题和建议60-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及类别1、项目名称:########县########乡########村########吨果品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2、项目类别:农业基础设施类二、项目主管单位:########县人民政府三、项目承办单位:########县农业局########县农业局。于2010年11月18日正式组建,全局由原县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扶贫办、农办、农机中心、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职能)、农科所7个单位组成,全局股站所共计35个,其中:畜牧部门7个股室,农业部门15个股室,农机中心4个股室,农办2个,扶贫办3各,乡镇企业局3个,农科所1个;干部职工162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以上12人,其他行政编制14人,参公事业人员16人,事业编制人员120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7人,初级职称62人)。四、管理使用单位:########县########乡########村民委员会本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使用单位为########乡########村村民委员会,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055亩,辖13组8个自然寨的455户、1848人,劳动力651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4580元;现有桃、葡萄、猕猴桃等果品基地3570亩,产量2000吨。组建有########县################专业合作社,发展果树种植大户70多户,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已建立水果基地2680亩,计划到2015年全村水果发展到10000亩以上。-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乡########村民委员会是县委办、县农业局的长期帮扶单位,有长期驻点科技人员5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直接保障项目实施。同时,可衔接项目建地的########县################专业合作社长期聘有技术人员3人,确保果品气调保鲜库建成后的稳定运行。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家发改委关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4、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见》(黔党发[2012]1号);5、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2〕3号;6、《########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7、《########县特色产业(猕猴桃)发展规划(2011—2015)》。六、项目提出的理由及必要性㈠项目提出的理由########县地处############省东部、############自治州西北部,属黔东南峰林低中山丘陵地区。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国土面积154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47万亩(其中稻田12.4万亩,旱地20.07万亩),辖4乡4镇64个行政村10个社区,总人口16.8万人,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土家等19个民族。########-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县系国务院批准的早期对外开放甲级县,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全国农村电气化县,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是著名的“中国漂城、西南药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62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56亿元、2.98亿元、6.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29元。据统计,########县累计果园面积3.67万亩,2011年水果产量573.13万公斤,是############省“十二五”期间精品水果规划重点县(猕猴桃),目前猕猴桃、葡萄、桃基地发展较快。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果树种植面积将达7.67万亩,其中猕猴桃5万亩。项目建设选建在########乡########村。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055亩,辖13组8个自然寨的455户、1848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4580元;现有果品基地3570亩,其中葡萄630亩、桃1500亩、梨300亩、李450亩、猕猴桃960亩。挂果面积2150亩,产量2000余吨。“十二五”期间,########乡########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编制了10000亩精品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组建了########县################专业合作社,发展果树种植大户70多户,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已建立水果基地2680亩,计划到2015年发展到10000亩以上。“三农”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始终坚持的大政方针。今年,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进一步部署“三化”兴“三农”工作,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为落实省委党代会精神,7月4日中共############省############部长到########县调研,并深入########乡########村考察,在与村干村民交流后高兴地道出“发现一个好支部,建好一个气调库”的产业发展路子,认为########乡########村发展精品水果的势头好、前景广,果品产后商品化处理的配套基础设施设备急需建设。㈡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果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们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村经济发展滞后,村级组织基本无收入来源,属于典型的“空壳村”。2008年村两委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动群众发展优质果品致富,现已初见成效。气调保鲜库项目建设,除了可以促进优质水果产业化,带动农民更好发展外,还可通过气调库有偿经营,增加村两委收入,壮大村级组织经济实力。同时通过气调库建设,更加显现了村两委在带动群众发家致富中的保垒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二、项目建设是########乡########村优质果品产业化的需要########县现有果树种植面积3.67万亩,年水果产量为573.13万公斤。其中########村有3570亩,产量2000吨。十二五期末,########县########乡########村果树种植面积将超过1万亩,年产果品1万吨以上,计划建成的容量########吨果品气调保鲜库仅占可供产品的1.5%。果品是季节性产品,成熟收获时会大量囤积,导致商品性能差,市场下价,甚至导致滞销烂果,与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及淡季调节的迫切需求相矛盾,因而果品贮存保鲜问题日趋突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果品贮存、加工能力,以实现果品的平衡供应。三、项目建设是增加反季节果品丰富消费者生活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季节、超时令的果蔬产品倍受青睐。建保鲜库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四、项目建设是实现优质果品再次增值的需要-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气调保鲜库是发展冷藏业的基础设施,是低温条件下贮藏货物的建筑群。果品通过预冷、加工、包装、贮存和冷链运输,有效地保持食品的外观、色泽、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达到食品保质保鲜,延长食品保存期和增值链的目的,起到调剂淡、旺季市场并减少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经济损耗的作用,能实现果品再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并能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乡########村水果实现产业化、规范化、商品化的发展进程,对促进该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义深远,作用重大,需求必要,实施可行。第二节项目概况一、项目建设地点拟建项目地址位于########县########乡########村。场址处于########通往########的二级市政道路旁,距########县城11公里,距########县城17公里。二、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容量为########吨的果品气调贮藏保鲜库,保持果品特有的特性,延长3~6个月的货架期。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包装运输及其销售。三、项目建设主要条件1、项目建设用地能满足项目建设规模的需要条件。水果资源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2、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符合########县农业产业化的规划要求。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细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建(构)筑物名称单位设 计 指 标备 注一项目场址建设用地面积㎡3100.00约4.65亩二工程项目建筑总面积㎡584.40 -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果品筛选棚、周转堆场㎡176.40 2办公用房、生活用房㎡115.00 3气调库房㎡243.00 4变电房㎡25.00 5门卫室㎡25.00 三围 墙㎡384.00 四建筑密度%15.77 五建筑容积率 0.94 六绿化率%30.00 七库容量m3660.00 八贮藏量吨150.00 九市场管理及技术人员定员人12.00 十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329.72 十一工程费用万元294.91 1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5.96 2基本预备费万元8.85 十二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1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万元329.72 十三年均经营收入万元188.50 十四年均总成本万元50.78 十五年均营业税金及附加费万元10.18 十六年均利润总额万元127.53 十七年均净利润万元86.09 十八净现值(税后)万元657.72 十九投资利润率%38.68 二十投资利税率%41.77 二十一内部收益率(税后)%29.05 二十二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年4.48 二十三盈亏平衡点%23.64 二十四本次项目建设工期月5 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第一节市场分析-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冷藏和冷链物流比例却非常低。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通过冷藏流通率分别为5%、15%、23%。仍处于起步阶段(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则达95%以上)。气调冷藏保鲜目前是最先进的一种贮藏方式,美国和以色列的果蔬总贮藏量的60%以上是气调贮藏;新西兰的气调贮藏量为总贮藏量的50%以上;其它国家如法国、意大利以及荷兰等国家气调均达贮藏总量的70%;我国水果气调贮藏量仅为水果生产总量的1.1%。########、########都是########东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年游客量达两百余万人次,而且游客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优质水果的超大需求量也不断上升。因此,优质果品保鲜产业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第二节营销策略本项目的建设对于提高经营效益,促进果业健康高效发展,同时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是十分必要的。一、营销策略采取以客户需求为市场营销策略,重点做好经销商、果品生产基地、连锁店等客户的分析,推行顾问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同时延伸、完善产业链,建设管理销售网络,提高管理销售队伍的水平。1、市场定位:区域市场立足########、########县城,并向省内省外扩展,产品宣传以原生态、高品质、营养和保健为需求点,让消费者对原生态果品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2、市场策略:果品市场经过不断发展,已趋成熟并专业化,顾客对原生态,绿色保健果品的需求将稳步增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特点,本产品的市场定位为中高档次的产品。3、包装策略:包装的基调应体现########-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原生态的品牌内涵、安全、高档特点,突出高贵风格。4、定价策略:针对中高层收入者、追求健康的消费者,以优质适价的策略来满足其消费心理。二、竞争优势分析本项目主要针对本村优质高档鲜果进行贮藏保鲜,可使优质果品得到季节性调控,避开同类产品上市高峰期,达到周年均衡供应,为优质果品销售创造良好的上市空间。三、营销方案、模式本项目建成后,贮藏的主要产品对象是本地产的猕猴桃、桃、李等高档果品。采用直销、批发为主,建立健全直销网络和与之相适应的营销队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产品供求的市场空档,填补空缺,创造价值。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产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三节市场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一、市场风险分析本项目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果品等原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二是同行同类产品有更高的质量和价格优势;三是果品加工储藏过程中由于技术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的产品变质以及品质下降;四是产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提高,产品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的要求;五是病虫害造成果品原料链断裂,这些市场风险均会对项目造成影响。二、防范措施-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广辟原料来源。推行标准化种植基地的建设,推行果品标准化种植,完善设备、设施,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措施。广辟原料来源,与主要原料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果品供应来源。2、着重抓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加工标准化。严格消毒防疫,严格原料质量和产品检验,完善公司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降低生产成本。3、加大对产品宣传的力度,提高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建立与多家果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合作关系,防范市场风险。4、强力推进以直销为主要模式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终端销售网络建设,形成成熟、完善的庞大的终端销售网络体系;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为终端销售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优质,周到的售后服务。5、依托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坚持“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以量取胜,以廉取胜”,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在激烈的商战中稳步发展。第三章 项目建设规模一、功能定位(一)市场定位储存鲜猕猴桃、桃、李等。(二)贮存量根据市场分析与预测的结果和拟选场址的建设条件,本项目所建库容量为660立方米,贮藏吞吐量为########吨的气调贮藏保鲜库,年循环利用300吨。(三)贮存时间u猴桃贮存期为当年10月~翌年4月;-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u桃贮存期为当年5月~当年8月;u李子存期为当年5月~当年8月;u蔬菜常年。(四)功能设置果品中转、储存及包装。二、项目土建规模为满足该########吨的气调保鲜库的需要,拟在该场址内新建果蔬筛选棚、气调库房、变(配)电房、办公用房、门卫室总建筑面积584.4平方米,围墙384平方米,高位水池30m³。详见“气调保鲜库建设规模一览表”。气调保鲜库土建规模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数量单位备注一建筑总面积584.4㎡ 1果品筛选棚144㎡ 2办公用房、生活用房115㎡ 3气调库房243㎡ 4变电房25㎡ 5门卫室25㎡ 二围 墙384㎡ 三水池30m³ -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章 项目场址第一节场址现状一、场址地点与地理位置拟建项目地址位于########县########乡########村############,场址位处########至########的二级旅游公路中段。该场址所占地南面高,北面低,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二、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本项目拟选场址地块,规划占用的土地面积为3100m²。########县国土资源局已经同意在该地块建设########吨气调保鲜库,项目该场址用地手续已办理完毕。第二节场址建设条件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本项目场址区域的初步勘查,在拟建场地内未发现土洞、溶洞、断层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建筑基础高程内无地下水埋藏,项目施工现场场地稳定,场地地势坡度较缓。拟建场地处于环境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地段,适宜拟建物的新建。二、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从目前场址地段周围的建筑设施情况看,其现有的建筑设施不多。周围无村民住户、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存在,也无危险品或有毒有害货物仓储设施存在,其环境条件适宜在该场址上建设气调保鲜库。该场址区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总辐射每平方米3538兆焦耳,日照时数1197小时年平均气温16.4℃,年总积温5500℃,无霜期225~294天,年降水量1039㎜,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三、交通条件########县东邻########、北壤########县,南连########县可达########、东南与########县相邻,西面与########县交界,至########市############公里,距州府########公里,距省会############公里。县内有两个火车站,位于########镇的########火车站距县城17公里,已建成32万吨货场。########二级公路、########二级公路、湘黔公路穿越县城,横贯全境,全县已实现乡乡通公路,村级通公路率达到80.3%,5个乡镇、110个村通水路,内河航道长93公里。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公路的改造大大缩短了########至########达########的行程时间。目前连接########、########、########的########高速公路(含########联络线)已经开工,预计于2013年年底竣工,届时########县城和########县########镇将通高速公路。同时介于########和########之间,位于########境内东坡农场附近的########机场已于2010年12月28日开建。########机场是集商务、旅游为一体的支线机场,距########县城15公里左右。项目选址位于########通往########的二级公路旁,距########县城11公里,距########县城17公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交通发达、运输方便的特点。四、公共设施条件1、供电条件本项目场址处于城市电网供电范围内,其电力可由城市电网供给。2、供水条件本项目外部水源拟由以########村自然水井供给。3、排水条件-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拟采取雨污分流制的排水方案。场内生活污水需经化粪池初处理后,用于附近农灌,不外排。雨水则经场内雨水汇集管沟汇集后,排入########通往########的市政道路排水系统。4、通讯条件本项目所在地块现已被########县中心区程控电话网和移动通讯网所覆盖,因此,对外通讯和与外部因特网及其他专用网络联网的条件可以满足需要。5、场内现有道路条件项目北面10m处为########-青溪二级公路,西面10m处为高碑自然寨油面乡村公路,由于拟选场址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拟建的########县########乡########村########吨果品气调保鲜库建设项目为新建的气调保鲜库,所以,场内通道、停车场等设施均需新建。五、征地条件本项目用地由########县人民政府划拨,具体的征地工作,由从########县人民政府解决。六、施工条件本项目建设所需的主要建筑材料,均可在############范围内采购解决,气调库由专业厂家设计施工。此外,因本项目拟选场址外部交通较为方便,因此,对施工所需材料的运入也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由于项目拟选场址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加之周围没有大型工矿企业及建筑物存在,因此,给项目施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可满足建设对施工场地的条件要求。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一、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建筑设计应符合功能使用的要求。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和搬运物料的要求,做到工艺流程顺畅、连续、合理,避免主要生产作业交叉往返,使原材料、成品的物流路线便捷、顺畅。应在满足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结合长远发展规划,为今后气调库发展用房留有余地。2、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同时考虑道路、绿化等的设置。3、布局应科学经济。总体布局应紧凑、合理,在满足日照、通风、安全的前提下应采用集中、分区、组合布局。4、应符合经济节能的要求。合理规划各类建筑设施,科学地确定结构形式、技术措施和建筑材料,降低建造成本。基础建设应综合平衡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系统设计时应考虑相应的节能措施,如采用可对系统运行进行调节的变频技术等。二、总平面布置方案(一)总平面原则1、合理利用现有土地,结合现场地形设计,满足使用功能;2、平面尺寸规范、标准化;3、功能设置配套,功能分区明确,组合灵活;4、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体现经济实用;5、满足建筑四周通风、采光、消防疏散的技术要求。(二)总平面布置方案本项目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将项目区分生产装置区、动力区、辅助生产区、成品贮运区、行政办公区五个区。为避免人流、物流的过度交叉对企业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或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人员损害,项目区分别设置二个主要通道,即人流、物流通道口。1、行政办公区,包括办公室、值班室,靠近人流通道口。2、辅助生产区,包括果品预选棚及散装物料堆积场,污物处理站。3、成品贮运区,成品库及空地堆物,靠近物流通道,停车场地预留。-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动力区,靠负荷中心,包括循环水泵房、消防水泵房、供电线路、总配电所等。(详见总平面布置图)主要技术指标序号指标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项目建筑用地面积m231002项目建筑占地面积m2621.403项目建筑总面积m2584.44项目建筑密度%15.775项目容积率0.946绿化率%30三、工程技术方案(一)建筑设计1、平面设计根据本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吨果蔬气调保鲜库工程共计4间。其中气调保鲜库3间,尺寸为:6×8×3.6(单位:米);制冷主机房和气调控制系统1间,尺寸为:5×5×3.6(单位:米);并以此为依据,配套附属设施。⑴气调库工程概况气调库按内廊式双面布房单层建筑设计,库体为组合式保温板结构、防护结构采用轻钢结构体。库体围护结构选用聚氨脂夹心板,其生产工艺先进,外观漂亮洁净,保温性能优良。表面光滑、清洁、细菌不易附着。两面板缝采用密封膏密封,安装方便,密封性能好。按照保温板使用位置的不同,保鲜库分别选用不同厚度的聚氨脂夹心板,库体外墙及顶棚采用175-200毫米厚聚氨脂夹心板,内墙采用150毫米厚聚氨脂夹心板。保鲜库库内地面做保温防潮处理,地面作法为:素土夯实,100毫米厚混凝土,80毫米厚####PS保温板,120毫米混凝土面层随打随抹。-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贮藏库门为一道门,在门框顶上的铁轨上滑动,由滑轮联挂,四周门缝处涂上不凝固胶密封。在门上设观察窗和手洞,方便观察和从库内取样检验。⑵库体外设钢结构金属大棚,屋面材料为单层金属瓦楞板,屋面下为单层金属瓦楞板半包罩衣。2、交通组织⑴气调库外围区域应该考虑布局合理,预留设备管理区及技术通道,另外在布局规划时应该科学的考虑货物通道,货物滞留区,货物加工整理区,月台等面积。⑵保鲜库、穿堂内沿墙板做防撞护栏。3、立面设计立面设计简约、明快与原规划风格统一,方便项目实施的延续性。与本工程相近的工程案例1200吨果蔬气调保鲜库工程-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气调调节站(自动)气调库库内结构气调库门气调库穿堂(二)结构设计1、设计依据⑴《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⑵《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⑷《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⑻《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⑼《冷库制冷设计手册》(商业部设计院编)2、设计条件⑴本项目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和主要建筑特耐火等级分别为:生产车间:火灾危险类别为戊类,耐火等级为二级;低压配电室:火灾危险类别为戊类,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⑵场地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下,本项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按二类建筑,设防烈度按提高一度计算。3、设计类型本项目气调库采用钢架结构、夹芯绝热库板组合式结构类型。其保温性、防潮性、-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气密性具有比一般冷库更高的气密性,以减少人工调节库内气体成分与外界环境气体的交流。4、工程概况⑴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级。⑵本项目各工程地下部分及屋面钢筋混凝土的环境为二类;其余为一类。5、基础本工程的基础是在独立柱基础下采用挤密碎石桩,柱基通过地基梁连接组成。设计独立柱碎石桩地基处理后承载力标准值要达到180KPa。(三)给排水设计1、设计依据⑴《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⑵建筑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及其它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2、水源及供水系统以########村自然水井为水源,从建筑物一侧引入给水干管,修建高位水池增压供给。3、给排水设计⑴本项目供水量按实际用量供水。⑵排水系统A、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B、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附近村民用于农灌,不外排。⑶消防系统室外消火栓按保护半径120m,最大间距120m设置,室外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2m,距房屋外墙不小于5m;本工程室内消防采用临时高压制,按同一时间内发生火灾一次计,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15L/S,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10L/S。(四)电气设计1、设计依据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⑶《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1年版);⑷《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⑸《住宅设计规范》(GB60096-1999)(2003年版);⑹《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⑺《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⑻《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2、设计范围强电:电力和照明弱电:建筑物的防雷和接地、电话、电视系统及宽带信息网络系统。3、供电设计⑴电源及电压:由供电部门空架一路独立的10KV高压电源,并设变压器一个。⑵负荷等级本项目对供电无特殊要求,负荷等级均为三级。电源引入总变配电后,再引出单独馈电线直接送至各车间变电室。室外所有干线均埋地敷设,由于供电要求不高,不设置应急电源。⑶各车间供电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干线式、放射式或混合式。各门厅、走道、楼梯照明线路,设单独支路。⑷电气安全采用TN-S接地保护系统,并与防雷接地保护共用接地装置。3、照明采用HZG3-28####R-IAY及HZG2×40-BZG荧光灯等节能灯具。4、防雷本工程属三级防雷保护,屋面用避雷网作全面保护,接地电阻R≤10欧姆。5、消防报警设集中报警控制器供整幢楼使用。-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电话、电视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电话、有线电视插座。(五)气调保鲜工艺及设备购置方案1、气调保鲜工艺流程⑴气调保鲜工艺水果→二级分检(按地区行业标准)→装箱→入库→降温→封气调库门→快速降氧气调→调节二氧化碳、乙稀气体含量→出库→分捡→包装→装箱→运输→销售。⑵气调保鲜工艺说明出于成本及气调工艺中“快进整出”等考虑,采取“货物快速入库,逐步降温”的入库方式,可不设果蔬预冷间。“快速入库,逐步降温”主要目的是为尽快将库内温度达到设定值,尽早开始气调过程,达到抑制果品的生理活性,抑制果品的呼吸作用从而延缓其消耗的衰老过程,保持水果的硬度、色泽和原有风味,延长水果的贮藏期限,同时控制水果虫害的发生,大幅度降低由于微和物和生理病害造成的损失,保持果品的高质量和营养价值。①直接包装上市果品应包薄膜或白纸,冷藏库贮藏可包,也可不包,不包贮藏温度应调高0.5℃。②保鲜库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0.55℃,湿度不应低于90%。③气调库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左右,湿度90%±5%,气体成分,氧气10%±2%,二氧化碳1.5%,应定期除乙烯,方法是充氮置换法,也可增加一台乙烯脱除机。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发生气体伤害。④气调库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左右,湿度90%±5%,气体成分,氧气10%±2%,二氧化碳1.5%,应定期除乙烯,方法是充氮置换法,也可增加一台乙烯脱除机。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发生气体伤害。⑤保鲜库与气调库比较:-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名称制冷设备气调设备温度制湿度控制O2含量CO2含量乙烯建筑结构库体安全装置保鲜库有无有人工撒水不控制不控制不控制不做气密无气调库有有有自动自动加湿控制控制控制做气密层有⑥气调库用制氮机来调整库内氧气含量,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仪来控制;二氧化碳用两台二氧化碳脱除机来工作,保证二氧化碳含量,乙烯由制氮机换气来控制,加湿由加湿器来控制。⑦另外注意气调贮藏与恒温度贮藏对不同品种的贮藏效果差别不太明显,气体成分要根据实验确定2、设备购置方案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本项目属于特殊型的气调库,因农产品气调保鲜主要是以出租为主,以省电、管理方便为主要目的,针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冷链工程,以及项目总体设想与工艺流程,提供特别的解决方案(详见“设备配置选型一览表”)。设备配置选型一览表序号产品名称品牌型号主要技术参数数量单价金额1风冷式节能型机组比泽尔4PCS15.2节能型压缩机组配置:原装压机、加大冷凝器、意大利卡士妥电磁阀、美国ACLO过滤器、储液器、油分离器、闭震管、压力控制器、瑞士油压压力表、连接阀等3套418001254002风冷式蒸发器普凌DD-100采用原装超低温内螺纹高效铜管、自动分配器翅片盘管式蒸发顺、风量大、射程远、噪音低6套12000720005聚胺脂彩钢板祥云150mm550㎡258141900-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6全自动电脑控制系统(可独立控制)精典JD-600采用原装数字微电脑控制:自动控温、化霜、加除湿、脱硫、气体、气压、故障报警、电流保护、缺相保护、化霜终止温度保护、压力保护等3套9800294007压缩机系统保护器艾可EK305EK2811采用压缩机系统保护器,有效防止磨损后的残留金属粉末所引起的系统堵或卡缸现象6套98058808膨胀阀丹佛斯TE####采用原装外平衡膨胀阀(全自动)6支48028809制冷剂杜邦R22采用美国杜邦环保制冷剂10瓶980980010发泡填缝剂、清洗剂单体料、自动喷料50件5002500011气密胶、无仿布800㎡1058400012制氮氧系统3套15000045000013脱硫系统3套8800026400014加湿、除湿系统3套8600025800015水管、角钢、槽钢、管件1批560005600016铜管管件4mm---45mm1批380003800017多股铜电线φ1mm2-10mm2BVR主线1批280002800018辅助材料含:PVC穿线管、管卡、吊车、胶带、扎带、氮气、氧气、铜焊条、防爆灯、开关、油漆、助焊剂、铜弯头、保温管、五金小件、防潮材料等1批480004800019聚胺脂平移气密门3套268008040020运费交通费2000021小计173866022税金1524160*0.06=91287.6104319.623安装、年保68000-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4工程总价1910979.6CO2SCRUBBERSAD二氧化碳脱除机O2SCRUBBERSADO####脱氧机CONVERTERDEO####ILIsolcell检测主板气体传感器乙烯脱除机PVC干式安全阀气体调节站CZ-027A-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六章节能措施一、概述本项目节能主要是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加强节能管理,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设计规范,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减少项目在建设和使用各个环节中的能源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0号);2、《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第530号;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5、其他有关节能的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三、节能措施(一)设计的优化1、总图布置上工艺流程顺畅、短捷,减少管路长度和车间内部运输距离。2、房屋建筑屋顶采用架空隔热板及防水油膏,以减少太阳辐射热对室内的影响,使室内降温设备节能。3、因本项目地处夏热冬寒地区,所以建筑设计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鉴于保鲜库所处的主要耗能地位,因此对其节能潜力应引起特别的关注。4、公共建筑设计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直射阳光面窗户采用遮阳措施,采用热光比小的玻璃,建筑物外墙采用浅淡色外墙装饰面材料。-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建筑物的东西外墙和屋面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验算,以保证这些部位的内表面温度满足降热设计标准。屋面隔热材料采用质量可靠的隔热板,并采用带铝箔的防水材料。(二)节能材料选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技术措施。随着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的研发,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新型节能建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建筑外墙不采用简单的内保温形式、低档次的保湿砂浆、淘汰实腹钢窗、普通铝窗和单玻塑料窗等节能效果不好的建筑材料和产品。拟在外墙采用聚苯颗粒砂浆进行外墙抹灰,门窗应用双玻或中空双玻塑钢或铝合金门窗。屋顶采用聚苯板等保湿隔热材料或高效节能的挤塑型聚苯板。(三)节能设备选择1、在设备选型时,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一律不采用已公布淘汰的机电产品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内的产品序列和规模容量。2、本项目拟选用的变压器,要求采用高性能、低损耗的硅钢材料和铜箔绕组工艺制作的干式变压器,其变压器0.4KV电压侧设置电容补偿;楼内各层用电能耗都实行计量,实施节能控制。在设备选型上,对照明光源、灯具、接触器、断路器等均以节能型器件为主。对大面积照明采用分区、分片控制,防止无益的浪费,使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提高照明功率因数。3、生产过程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环境保护的目的与原则一、环境保护的目的1、适应西部大开发对生态建设和改善环境状况的战略性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造成新的污染。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冶理。3、使经济建设、城市建设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4、使自身和周围环境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不因本项目的实施而对附近及周边的居民和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和干扰。二、环保的原则1、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2、以国家环保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按照因地制宜、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方案。3、项目本身的污染治理方案,应与城市整体的污染治理措施方案相衔接、相适应。4、环保设施的设计,应与项目整体建筑设计方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状态相适应。三、项目场址环境现状拟建市场四周仅有一些农户菜地。因此,该项目的周边设施,其对该项目今后的运营基本不会产生大的污染影响,自然环境条件比较好。第二节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一、在项目正常经营期间,项目所产生的污染影响,主要是各种包装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二、在项目建设期间,主要的污染物是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水、施工噪音等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一、环境质量主要执行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Ⅲ类;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5、《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6、《############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黔DB52/12-1999)。二、治理措施方案1、生活污水治理该项目内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制。气调保鲜库在运行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拟采用化粪池和沉淀池的方式进行初级处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附近农灌,不外排。雨水经汇集排入########通往########的市政道路雨水排放管道系统中。2、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治理对该项目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拟采取及时清扫,统一收集至本项目拟建的垃圾中转站,并将其运至县内卫生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方式。为防止各小型垃圾箱内的垃圾四处飞扬,拟将该垃圾收集设施建成封闭式设施,同时在干燥天气中,对垃圾箱内适当喷洒一些水,以防止垃圾飞扬。-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施工期间,对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要选择适当位置集中堆放,并及时运送到场外指定地点堆放,不能将建筑垃圾随意倾倒,以免影响场内的环境。为减少场内施工时建筑垃圾产生量,在设计时要尽可能使挖填土石方量保持平衡,尽可能减少丢弃的建筑垃圾。同时,为减少施工场内尘土飞扬量,减轻空气中浮尘含量,应经常对施工场地喷淋一些水。此外,为减少因施工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应合理组织施工,进行较细仔的施工组织设计,尽可能避免因施工车辆的进出对外部交通的正常运输造成不良的影响。要注意施工放炮对周围的环境及安全的影响,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3、噪声治理在建筑设计和设备选型中,拟考虑以设隔声墙和选择装有消声装置的设备等方式来防止内外噪声的传播。4、废气治理由于该市场的动力及热源选用了无污染的电力和液化燃气为热源和动力源。因此,该项目在运营中对空气不会产生污染。5、绿化措施为使该市场区域内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拟在市场各建筑物周围和广场两旁以及可视范围内其他空地上,拟种上各种树木、草坪等,这不仅绿化、美化了环境,而且树林带还可起到一种屏蔽噪声传播的作用,减少各功能区间嘈杂声的交互干扰。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在经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由于本项目在场内设有一个垃圾中转站及果皮箱,并采取每日及时清扫、及时清运、及时将垃圾运出至县内卫生垃圾填埋场填埋的方式,因此,可减少各种蚊蝇的滋生和细菌传播的途径,使气调保鲜库各始终保持在较清洁卫生的状态中,为客商营造一个整洁干净的经营环境;对生活污水,由于采取了雨污分流排放的制度,因而可使生活污水不会对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系造成污染。生活污水在经化粪池和沉砂池对其进行初处理后,用于农灌,能做到达标排放;由于在设计中考虑了以隔声墙、选择低噪声或装有消声装置的设备以及对场内进行必要的绿化等措施,因而可有效防止各种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对运营所需的动力及热源,由于选用了无污染尾气产生的电能和液化气为其来源,因此,其运营所用的动力及热源不会对场内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对场内行驶的各种车辆所产生的尾气污染,拟采取及时疏通、规定其行驶路线、定点停放和对进场车辆有害尾气排放进行适当控制等措施,以减少场内车辆所排尾气对市场内空气的污染。本项目在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环保措施后,对周围的城市设施及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影响,可使市场的建设和运营与周围自然环境保持相互协调、和谐的状态,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一、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本项目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安全、卫生、公共环境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结合气调库的工作特点分析本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危害因素:1、气调库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正确、不当使用,可能造成人员伤害。2、地面光滑导致人员滑倒,可能造成人员伤害。3、超负荷或不正确用电,易引起电源火灾。4、安全疏散通道被占用或阻塞,易产生消防安全隐患。二、安全措施1、生产车间地面为水磨石地面,部分铺设耐酸地砖。排水沟内壁贴瓷砖,内墙面贴2.5m高的白色瓷砖墙裙。经常出入的大门及留洞上设空气幕,车间入口设消毒池,辅助用房中设更衣、洗手、卫生间等设施。2、引进(国内)设备配有电气保护、自动报警等安全装置,以防意外事故发生时,对设备及人身进行保护。生产线全部驱动装置均装有安全护栏。3-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自然排风以降低环境温度,并定期给作业人员发放必要的劳保用品。4、加强安全管理,进行安全教育,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文明生产。主要做到:⑴上岗前必须进行职工培训,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⑵将设备的传动部门作安全保护设施;⑶用电由专人负责,其它人不能动;⑷设备主要专职安全员定期检查;⑸配套好职工的劳保用品;⑹在所有重点部位加设警示标牌;⑺一旦出现事故要紧急停车,以防事故扩大;⑻车间现场要按要求备好灭火器,应急设备。三、消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按照生产厂房火灾危险性分类,生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为乙类,火灾危险性较大;按照生产厂房的耐火等级标准,生产厂房的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设计遵循建筑防火规定,厂区道路及供水条件等皆能满足消防要求,承重部分采用防火结构,有利于防火、防爆、建筑物均设有符合要求的出入口、楼梯和通道,有利于安全疏散。厂区围墙与厂内建筑的间距不宜小于5m,围墙两侧建筑物之间应满足防火间距要求。厂房的安全疏散:厂房安全出口的数目,不应少于两个。厂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的沿厂区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建4m³消防水池一个,生产区内消防用水由消防专用水池供水,水源来自村寨自然水井。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外,还必须对职工尤其是操作工人应继续进行系统的安全卫生教育及防火、防爆教育,加强其安全卫生意识。本项目建筑部分防火设计将交由消防部门审核批准验收。建筑物内配备消防和灭火器等装置。第九章项目组织及实施进度安排一、项目组织由于本项目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必须做到起点高、标准高、实施快、管理好,使之成为优良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应科学组织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按工程进度安排建设资金,保证项目按期建成投入使用,发挥应有效益。应建立相应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对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的有效控制。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项目建设工期为5个月。项目实施进度具体安排如下:2012年7月~2012年8月,完成前期工作;2012年8月~2010年11月,完成项目土建工程、内外装饰;2012年12月,工程竣工验收,投入使用。-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安排见下表:时间项目2012年123456789101112项目前期工作土建工程施工内外装饰工程安装调试项目决算,竣工验收第十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一、组织管理为了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本项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行的领导、组织工作,对重大的技术、管理、业务规范和部门关系协调等进行决策,确定建设目标,审查建设方案,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二、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本项目建成后,由########县########乡########村民委员会管理,实行单独核算自主经营,按照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自负盈亏。依据人员资源配置原则和岗位情况,企业配置员工3名,其中经理1人(兼质检),库房管理人员1人(兼会计、机修、保卫、卫生管理),供销1人(兼出纳)。搬运、分检装箱等生产工人,根据季节实际需要招聘临时工。-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不断提高职工的生产技能,规范操作规程,降低能源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计划组织一些有一定技术责任心强的人员到设备生产厂家考察,并结合项目施工,请厂家有关专家前来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设备性能,熟练生产技能。生产季节招聘的临时工,由管理人员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分检、分级、包装、运输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综合培训。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法》、《############省招标投标条例》及############省人民政府第88号令《############省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的规定,本工程项目属于必须严格按招标投标程序进行实施的建设项目。一、招标工作的组织1、项目业主单位:############省########县农业局2、项目招标方式:采取公开招标,通过媒体或其它相关方式公布招标公告。3、评标委员会组成条件:由项目法人单位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7人,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为5人。二、项目招标的范围项目招标的范围为勘察、设计、监理、建筑工程及设备购置。三、投标的条件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凡具有建设部颁发的与工程规模相适应资质、资格等级、业绩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均可报名参加资格预审。参加投标单位不得少于三个,否则应当重新进行招标。-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招标方式根据本项目工程建设技术特点,工程施工招标拟采用公开招标,通过公众媒体发布招标公告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委托招标单位应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管理办法》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项目报建备案和招标申请等手续后,招标代理机构根据招标人委托编制招标文件,在########商报、########综合信息网等指定媒介中的一家媒介上发布招标公告。招投标基本情况表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招标阶段不采用招标方式投标单位资质、资格全部招标部分招标自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测√√√-丙级及以上设计√√√-丙级及以上监理√√√-丙级及以上建筑工程√√√-三级及以上设备购置√√√√-具有良好信誉生产厂家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一、估算依据及说明(一)估算依据1、《############省建筑工程计价定额》(2004版,黔建办[2005]36号);-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省安装工程计价定额》(2004版,黔建办[2005]36号);3、《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4、《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价格[2002]1980号文);5、《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文);6、项目设备投资依据现行市场价及生产厂商报价;7、其它费用:按国家、省及############和########市有关标准执行。(二)编制说明1、该项目涉及房屋建筑安装工程等方面,工程量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方案设计计算确定。2、项目工程费用采用投资指标估算法估算。估算指标是参照############相应工程现行造价水平,并结合该项目工程情况综合测算制定。3、土地征用费由当地有关部门划拨解决,不计入项目建设总投资;4、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取费标准按国家、省及############和########县的有关规定、标准执行;5、基本预备费费率取5%。二、投资估算1、项目总投资329.72万元。2、按投资结构划分:第一部分:工程费用294.91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5.96万元;第三部分:基本预备费8.85万元。估算详见“项目总投资估算表”。三、资金筹措-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总投资为329.72万元。根据项目村的具体情况,本项目投入全部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扶持。-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总投资估算表项目及费用名称估算费用(万元)技术经济指标备注土建工程设备及安装其他费用合计单位数量指标 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82.34212.57 294.91 主体工程71.27191.08 262.35 果品筛选棚、周转堆场3.18 3.18㎡176.4180元∕㎡ 场地平整40.30 40.30㎡3100130元∕㎡ 库体外顶棚8.75 8.75㎡243360元∕㎡ 水池3.30 3.30m³301100元∕㎡ 气调库体及设备 191.08 191.08 办公用房、及生活用房15.75 15.75㎡1151369.24元∕㎡ 公用及辅助工程11.0721.49 32.56 冷库专用周转箱 4.50 4.50套75006元∕㎡ 变电房3.42 3.42㎡ 251369.24 高压专线、变压器 10.00 10.00 门卫室3.42 3.42㎡251369.24元∕㎡ 围 墙4.22 4.22㎡384110元∕㎡ 其他供电工程 1.44 1.44 30048 给排水工程 5.55 5.55 150037 第二部分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25.9625.96 项目前期工作费用 2.952.95 一*1%勘察设计费 14.7514.75 一*4%(土建工程费)工程监理费 2.952.95 一*3.3%(土建工程费)建设单位管理费 2.952.95 一*3.3%(土建工程费)招标代理服务费 2.362.36 按差额累进法计算第三部分 基本预备费 8.85 总计82.34212.5725.96329.72 -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三章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第一节有关说明本项目采用的基础计算参数,是根据############的实际经营状况,并结合############省内的具体情况确定。经济分析计算方法采用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规定的计算方法,测算该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计算范围为本项目投资所涉及的内容,并按设定的基本条件测算。第二节基础计算参数一、项目营业收入该项目营业收入来源,主要为建成的气调保鲜库的租赁及提供管理服务的收入。1、气调保鲜库租赁收入:按平均每月贮藏1吨货物收租金80元计,最大可存放########吨货物。出租率按100%计。2、其他服务及管理收入:按气调保鲜库租赁收入的10%测算。二、市场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全场管理工作人员为3人,人均工资及福利水平按月1600元/人计,年均1.92万元/人(包括津贴、补贴等)计。三、折旧、摊销及修理费用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该项目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算折旧费,固定资产残值率按5%估算,建筑物及构建物折旧年限为35年、设备折旧年限为20年。-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摊销费估算无形资产按20年摊销、递延资产按5年摊销。3、维修费该项目大、中、小维修费按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0%估算。五、管理费用包括职工教育经费、工会费用、劳动保险和待业保险、财产保险、公司管理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等在内,按年营业额的10%计。六、税金按国家有关税法规定,该项目应交纳营业税,其税率为5%。附加税为城镇维护税和教育附加,城镇维护税税率为5%,教育附加费率为3%。所得税税率为25%。七、该项目财务基准收益率为8%,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八、该项目建设工期为两年。达到设计的营业负荷时间为三年,即投产后第一年达到80%,第二年及以后各年按100%计。经济计算期按25年计(含建设期1年)。第三节项目的营业收入、成本、利润及税金测算一、营业收入按以上拟定的基础计算参数和设定条件以及规定的计算方法,该项目在正常营业期内的年营业收入(租赁及服务收入)总额为190.1万元,其中气调保鲜库租赁收入为172.8万元,其他服务及管理收入为17.3万元。二、成本及利润计算-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测算,该项目在正常经营期内的年均总成本为50.78万元,其中:年均经营成本为134.9万元。项目在正常经营期内的年均利润总额为127.53万元,年均净利润为86.09万元。详见表4和表5。三、税金计算经计算,该项目年营业税及附加税费额为10.3万元、正常营业期所得税32.2万元。详见表2和表5。第四节项目盈利能力分析项目建成后,主要财务指标如下“主要财务指标一览表”。主要财务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329.72基准贴现率为8%2年均经营收入万元188.503年均总成本万元50.784年均营业税金及附加费万元10.185年均利润总额万元127.536年均净利润万元86.097净现值(税后)万元657.728投资利润率%38.689投资利税率%41.7710内部收益率(税后)%29.0511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年4.4812盈亏平衡点%23.64-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所得税前和税后的财务报酬率均大于项目基准收益率(8%)的指标,其财务净现值也均大于零,投资利润率与投资利税率的指标与国内其他类似市场的指标比较,大体相当。即表明该项目的投资效益基本指标可以满足对该项目投资的基本要求,项目在财务上是可行的。第五节风险分析一、盈亏平衡分析根据单位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等方面的变化对盈利与亏损的影响,以销售收入表示项目盈亏平衡点(BEP)为:通过计算可知,盈亏平衡点为23.64%。因此,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二、敏感性分析该项目分别就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三个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分析,计算结果见“敏感性分析表”。通过对项目敏感因素的分析计算,影响该项目效益最敏感的因素是销售收入,其次是营业成本,投资影响相对弱一些。因此,该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只要严格控制成本,积极创造收入,将具有较大经济效益。从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的结果看,该项目在财务上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还需在经营上进一步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也需对该项目在经营期间适当采取一些优惠扶持措施,以使其抵御外部因素不良影响的能力进一步增强。-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六节评价结论盈利能力分析表明,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8.68%,高于设定的基准收益率8%;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表明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第十四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自然资源规划及产业政策,符合行业准入条件,满足资源综合利用要求,依托先进设备规模化,使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走向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资源附加值。二、社会适应性分析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易融于当地社会人文环境,也符合当地自然资源的总体规划,不会对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人文资源造成不良影响。本项目与当地社会、全社会互相适应,就其原因分析。其一,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得到国家政策的允许和国家、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其二,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对地方有利;其三,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其四,可使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主要存在于:⑴市场开发滞后而产量大幅度增加引起的果价下跌;⑵假冒产品肆虐引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⑶果品经贮存后品质下降引起的销售难。以上第一、第二种风险作为企业投资行为来说,难以避免,应采取谨慎措施,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本项目建设具有风险投资性质,应多方收集水果、蔬菜市场的数据,积极采取应对及防范措施,并加强管理。-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力拓展市场、加强营销,使优质产品卖出优价,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入库产品要严抓质量关,精挑细选、保证入库产品的优级品率,入库后严格按技术要求,确保高质量贮存、高品质出库,以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四、社会评价结论项目在技术上是成熟、可靠的,在经济上也是合理、可行的,可将当地的水果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项目与所在地区的各社会阶层的互适性良好,社会风险等级一般,社会评价结论可行。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一、结论实施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方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项目建设条件成熟,项目区各级政府重视,项目单位经营管理妥当,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投资风险小、符合环保要求,该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见,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施该项目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综上所述,实施本项目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是可行的。二、建议该项目的建设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功能布局必须符合气调库的需要。总之,该项目建设环境好,各种条件具备。故此,本项目的建设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本项目,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1第一节项目背景1一、项目名称及类别1二、项目主管单位:1三、项目承办单位:1四、管理使用单位:1五、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六、项目提出的理由及必要性2第二节项目概况5一、项目建设地点5二、项目建设目标5三、项目建设主要条件5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6第一节市场分析6第二节营销策略7一、营销策略7二、竞争优势分析7三、营销方案、模式8第三节市场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8一、市场风险分析8二、防范措施8第三章 项目建设规模9一、功能定位9二、项目土建规模9第四章 项目场址10第一节场址现状10一、场址地点与地理位置10二、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11第二节场址建设条件11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1二、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条件11三、交通条件11四、公共设施条件12五、征地条件13六、施工条件13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13一、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3二、总平面布置方案14三、工程技术方案14第六章节能措施23-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概述23二、编制依据23三、节能措施23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25第一节环境保护的目的与原则25一、环境保护的目的25二、环保的原则25三、项目场址环境现状25第二节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26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26一、环境质量主要执行标准26二、治理措施方案26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27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28一、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28二、安全措施28三、消防29第九章项目组织及实施进度安排30一、项目组织30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31第十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31一、组织管理31二、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32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32一、招标工作的组织32二、项目招标的范围33三、投标的条件33四、招标方式33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34一、估算依据及说明34二、投资估算34三、资金筹措35第十三章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37第一节有关说明37第二节基础计算参数37一、项目营业收入37二、市场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37三、折旧、摊销及修理费用37五、管理费用38六、税金38第三节项目的营业收入、成本、利润及税金测算38一、营业收入38二、成本及利润计算38三、税金计算39-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节项目盈利能力分析39第五节风险分析40一、盈亏平衡分析40二、敏感性分析40第六节评价结论41第十四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41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41二、社会适应性分析41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41四、社会评价结论42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42一、结论42二、建议42-49- 黎平县黎阳大道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