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

ID:10099136

大小:20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5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_第1页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_第2页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_第3页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_第4页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_第5页
资源描述:

《实验十五 测定冰的熔解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十三测定冰的熔解热实验十三测定冰的熔解热一、目的1.了解热学实验中的两个基本量---量热和计温;2.学习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3.学习实验参量的选择。二、仪器与用具量热器、电子天平、冰溶解热测量仪、冰块及干擦布等。三、原理一定压强下,晶体在某一温度下开始熔解,在熔解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称该温度为此压强下的熔点。一克质量的某种晶体熔解成为同一温度的液体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晶体的熔解热。本实验用混合量热法来测定冰的溶解热。基本做法是:把待测系统A和已知热容量的系统B混合,并设法使其整体形成一个与外界无热交换的孤立系统C(C=A+B),这样,A

2、(或B)系统放出的热量,全部为B(或A)系统所吸收。因为已知热容量的系统B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Q,是可以由其温度的改变△T和热容量CB计算出来的,即Q=CB·△T,因此,待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可求出。由此可见,保持系统为孤立系统,是混合量热法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条件。为了使实验系统(待测系统与已知其热容的系统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孤立系统,我们采用量热器。量热器的种类很多,我们在本实验采用的量热器是最简单的一种,如图一所示,它由良导体做成的内筒放在较大的外筒中组成。其内筒连同放在内筒的搅拌器、温度计及水作为上述讲到的已知热容量的系

3、统B,待测系统A就是本实验中所用的冰块。内筒、温度传感器、水以及冰就构成了我们所考虑的实验系统。内筒、温度传感器和水的热容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因此根据前述的混合法就可以进行量热实验了。量热器的内外筒之间用绝热性能很好的塑料隔开,以减少内外筒之间的热传-82-实验十三测定冰的熔解热图一量热器导。外筒用绝热盖盖住,盖上开一个小孔,可放入温度传感器,以减少对流。通常内筒外壁及外筒内外壁做得比较光亮,以减少热辐射。这样量热器把内筒与外界的传递热量的三种途径(传导、对流和辐射)较好地阻塞,使得实验系统粗略地接近一个孤立系统。四、原理设有m克T1℃的水与M

4、克T3℃的冰(设冰的熔点为T℃)混合,冰全部熔解为水后的平衡温度为T2℃。设量热器的内筒的质量分别为m1,比热容为C1,温度传感器的吸热忽略不计,水的比热容C0,已知冰的比热容(-40℃~0℃)为0.43卡/克·度,L表示冰的熔解热。如果实验系统为孤立系统,将冰投入盛有T1℃水的量热器中,则有:0.43M(T-T3)+ML+Mc0(T2-T)=(mc0+m1c1)(T1-T2)(1)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冰的温度可认为是0℃,即T3=0℃;冰的熔点也可以认为是0℃,即T=0℃,所以,T3=T=0。水的比热容C0=1.00卡/克·度。从(1)式得出冰

5、的熔解热L为:(2)-82-实验十三测定冰的熔解热上述公式要求系统与外界严格绝热,但实际上是难以达到的,本实验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粗略进行散热修正。一个系统的温度如果高于环境温度,它就要散失热量。实验证明,当系统温度与环境温度T0的温度差相当小时(约为不超过10℃~15℃),散热速度与温度差成正比,此即牛顿冷却定律。用数学形式表示可写为:(3)这里是系统散失的热量;是时间间隔;k为散热常数,与系统表面积成正比并随表面的吸收或发射辐射热的本领而变;T、T0分别是我们所考虑的系统及环境的温度;/称为散热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系统散失的热量。在本实验中,我

6、们介绍一种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从(3)式中可知,当T>T0时,,系统向外散热;当TT0,系统的终温T2

7、成-82-实验十三测定冰的熔解热图二冰水冷却曲线(5)(5)式中,前一项T-T0>0,系统散热;后一项T-T0<0,系统吸热。图二中面积,面积。由此可见,面积SA与系统向外界散热的热量成正比,即q散=KSA;面积SB与系统由外界吸收的热量成正比,即q吸=KSB。因此,只要使SA=SB,系统对外界的吸热和散热就可以互相抵消。本实验应选T1比室温高10℃~15℃,冰块量选择适当,使T2比室温低4℃左右即可。五、实验步骤1.将量热器内筒擦干,用电子天平称出其质量。2.从冰箱中取出适量的冰,放入保温杯中待用。3.记录实验室温度T0。4.按下仪器电源开关

8、,预热数分钟将温度探头插入仪器温度插孔。取比室温T0高10-15℃左右(视室温和称量的快慢而定)的热水注入量热器内筒(热水约占内筒容积的2/3),称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