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

ID:10093903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25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_第1页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_第2页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_第3页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_第4页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英德中学2012届高三高考模拟(化学)(a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五种思路庆安一中李珍霞文言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言语习惯、词汇、语法、修辞等与现代语体文存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现代中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存在很多困难,如果仅凭语感,往往难以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且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读,造成语感错失,理解可能与原意大相径庭。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增强积极,丰富感知提高文言诗文阅读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探求有助于理解内容、把握主旨、领会意境的有效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几种方法不妨尝试运用:一、抓住规律理解诗文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

2、的表达句式、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第一,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但是其特殊句式的掌握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有关特点,能够大大有助于理解内容。例如被动句的结构就有“见——于”“为——所”等固定格式,理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或“行将为人所并”等语句时,根据其被动句式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或者翻译。第二,辞赋一类的作品,多采用对偶句式,上下句语言结构相似,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

3、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滕王阁序》的“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一句,如果知道“甫”有“才”的意思,可以作副词,那么理解下句同一位置的“遄”也就不难了,它一定也是修饰动词“飞”,是飞的特点——快速;还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前一句“望”是动词,下句中的“目”也与其一致作动词——用眼睛看,上下正好对应。第三.文言诗文常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理解之时一定要抓住特点和规律,“互文”是“分而行文,合而见义”,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分开说,理解时要合起来,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在陆地,

4、一个在船上,怎能饮酒?”的误解,而联系互文就知道了是主人客人都下马,都上船饮酒,共叙离情。类似的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

5、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二、从语境出发理解诗文从语境出发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物定的语境中,可以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也可以根据上下文联系来推求。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考“因”字,常考做连词和介词的情况。从两“因”字后面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再看湖南卷11题中的“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

7、动词,而“和睦”为一形容词。三、根据情节理解诗文根据情节理诗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在理解诗文时,首先要看注释中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情况介绍,所给内容往往与诗文内容紧密相关,不可忽视。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如果不了解有关背景,就可能理解为“春光明媚”,而根据注解“黍离之悲”和后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情节,就能意识到这里表现的是扬州劫后的凄凉荒芜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

8、城。”在《赠别》诗中又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