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6568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2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探讨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在这一课改理念下,课堂提问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提问内容、提问方式、提问对象、提问评价等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51-02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得到提升。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对课堂提问进行有效设计,让提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有效提问,可采取哪些策略,本文基于课改实践的探索,提出一些思考。1科学设计提问内容61.1突出重点问题的设置要针对课程重点、难点展开。通过提问让学生感知课程的中心思想,自主有效解决问题,掌握
3、课程知识。只有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既有效完成“教”,也有效完成“学”,促进教学相长。提问不能随心所欲、主次不分,否则学生就会应付了事,毫无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基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合作、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笔者将本课的重难点展示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进行标注,并完成知识点的填写,之后再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1.2启发思维6问题的设置要打开思维之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灌、填、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4、生成为课堂主体。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挖掘其潜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设问不能是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也不能是复杂得没有头绪,学生无从解答。而是应把握好度,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结论。如在《唐朝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中问:“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但是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思考,整合结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既启发了思维,也活跃了课堂。1.3循序渐进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感。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
5、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量适度的提问。问题从易到难,既能有效完成教学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可有层次性地设计一下一组问题供学生思考:(1)九一八事变爆发于何时何地?(2)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偶然的吗?(3)如果不是,那么它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2灵活运用提问方式2.1灵活应变动态的课堂教学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巧妙应对。不能置课堂情况的变化于不顾,生硬地照搬课前设计好的
6、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如课堂气氛沉闷时,就激趣式、情境式提问,以转移视线,点燃激情;学习状态不佳时,就鼓励式提问,以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就辅助化解式提问,以保护自尊,不挫伤学生积极性。2.2角色互换6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直问、追问、设疑、对比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笔者认为,提问的多样性不仅仅在于类别,还应在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尊重学生提问,肯定学生提问。清代桐城学者刘开曾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
7、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提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偶尔过一把“教师瘾”会让学生更有激情。课堂教学中,可给时间阅读教材,然后让他们提出问题,答疑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角色的变化让学生很有新鲜感,也愿意去思考提问,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3客观认知提问对象3.1把握差异正在成长中的初中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家庭背景、认知风格、内部动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学习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课堂教学在关注“学优生”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后进生”的成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
8、情,“对症下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置难点的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则降低难度。做到既不伤其自尊,也不伤其积极性,又能平衡、协调发展。3.2面向全体6《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有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