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与桥梁防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市道路与桥梁防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城市道路和桥梁防水技术的应用历程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就防水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有关建议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城市;道路;桥梁;防水技术目前我国大部分道路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均考虑了防水措施,城市桥梁钢筋混凝土桥桥面是否另设防水层,视桥梁结构的型式而定,桥面系产生负弯矩,桥面顶面产生拉应力,则全桥面均须设置柔性防水层。从使用情况来看,随着使用期的增长,面层逐渐开裂,雨水渗入,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出现松散、唧泥现象,最终使路面遭到破坏。因此,当前关注和提高
2、道路路面的防水、排水能力是极为重要。1城市道路和桥梁结构防水对策1.1城市道路防水对策要建立完善的路面渗入水排出系统即排水通道,并在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间加设土工布防水层,使渗入基层内的水在基层横坡的作用下向低的一侧流到排水沟或设有渗水孔的路肩墙内,从而将水彻底排出路面基层。土基如果是透水性极好的砂性土等可不设立专门的排水通道,6水可直接通过基层向下排入土基。如土基不允许水侵入或透水性不良及旧路面补强式,均应设渗水的排出通道。当道路采用片石或预制块浆砌而形成的挡土墙,必须设置泄水孔以便于排水。要重视
3、城市道路的防水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方针,不断开发新型路面防水材料,综合各项措施加以治理,以实现道路防水的目的。1.2桥梁防水一般规定1.2.1钢筋混凝土桥面板防水层顶规定可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桥面板与铺装层之间应设置有效的防水和防溶解盐的不透水层,以避免发生水侵害锈蚀钢筋。桥梁为承受振动荷载结构时,桥面防水层应采用柔性的涂料与卷材防水材料,涂料与卷材相比,应选用涂料防水层为最佳。选用的桥面防水材料,应是坚固、耐久、弹韧性强,能适应在高温(+80e)严寒(-40e)和130e以上的施工温
4、度条件下工作。沥青混凝土桥面并应满足130e热碾压和防穿刺等施工要求。1.2.2桥梁防水层设计厚度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时为1.5mm,沥青混凝土铺装层时为2mm。当桥梁纵向坡大于1.8%时,防水层厚度应适当减薄。防水层施工时,为防止绑扎混凝土铺装钢筋扎破或碾压沥青混凝土铺装硌破,应在防水层顶设置保护层,其应在防水层施工后24h内完成。61.2.3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防水保护层的做法混凝土桥面铺装时,保护层应采用抹425号以上硅酸盐水泥砂浆厚0.8mm,为使保护层与防水层间粘结,须在防水层顶撤均匀小豆石;沥青混凝
5、土桥面铺装时,保护层采用沥青石屑厚0.5~1.0cm。桥面防水层施工中,应对防水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必要的抽检工作。1.3桥面排水对策桥梁结构防水采用防排相结合的方针。城市桥梁桥面排水系统是由桥面边沟排水和桥面泄水孔设备组成。桥梁车行道桥面排水是按不同类型桥面铺装设置1%~2.5%横向坡,形成边侧排水,如有人行道时,应设置向行车道倾斜的1%横向坡。桥梁较长时,桥面排水应由设置的纵向坡完成。桥面边侧泄水孔设置的间距,与桥梁的长度和纵向坡的大小有关:桥梁纵向坡小于1%时,桥梁泄水孔间距一般以5m为宜;桥梁纵向坡大小为1%
6、时,中小(长度50m)桥梁,一般可不设泄水孔,可排至桥头雨水口或桥头簸箕。桥梁较长时,泄水孔间距可适当加大至10~20m。泄水孔设在桥梁跨河桥上,泄水孔直接向桥下排水,跨线桥泄水孔应借助在下部结构墩柱侧面设置的落水管排至地面雨水口。桥梁横断面悬出部分两侧下缘应设置供排水用的滴水槽。桥面铺装顶层为沥青混凝土时,需排除伸缩缝较低端积水,应采用直径4cm、3层土工布包d=0.5cm的小豆石,6排水槽由侧向排至桥头雨水口或桥头簸箕。桥梁较长时,泄水孔间距可适当加大至10~20m。泄水孔设在桥梁跨河桥上,泄水孔直接向桥下排水
7、,跨线桥泄水孔应借助在下部结构墩柱侧面设置的落水管排至地面雨水口。桥梁横断面悬出部分两侧下缘应设置供排水用的滴水槽。桥面铺装顶层为沥青混凝土时,需排除伸缩缝较低端积水,应采用直径4cm、3层土工布包d=0.5cm的小豆石,排水槽由侧向排至桥外。为排除桥台伸缩缝间积水,需在台帽顶设置带有横向坡的排水槽,再接至台身内两侧竖向封闭型排水管(D=15cm塑料管),将积水排至地面。3对策建议(1)要加快我国城市道路路面防水技术的研究,并关注其发展趋势:沥青面层所用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将是粗集料式级配;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OGFC
8、将是表面层采用的另一种型式。应据此提出城市道路路面防水的对策措施。(2)加快我国5城市桥梁防水系统的设计、施工、检测技术规定6的编制和实施,尽快改变目前我们在设计图纸上无细化的防水设计、无防水选材说明,造成防水设计上选材不当,降低设计标准,影响桥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的现状。应对工程设计人员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以体现设计为前提、为龙头的指导思想。(3)6改进我国